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胞壁酰二肽(muramyl dipeptide,MDP),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最小生物活性单位,有多种免疫刺激活性,但它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如致热、致炎、排泄快等。MDP衍生物的作用靶点多位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巨噬细胞则是最主要的两种APC。本文首先建立了巨噬细胞对P388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模型,并从57个MDP衍生物筛选得到能够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对P388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化合物——C7(命名为MDP-C,[Nα-(1-α-苄基-N-乙酰基-胞壁酰-L-丙酰胺-D-异谷氨酰胺酰)-Nε(3-硝基-反式苯乙烯基)-L-赖氨酰胺]),其毒性较低、无致热、致炎等副作用。MDP-C能显著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其EC50为5.7×10-9mol/L。对于DC而言,MDP-C能显著促进其成熟,增强诱导CTL产生特异性杀伤活性的能力,促使CTL分泌IFN-γ水平增加。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低下模型表明,MDP-C能提高CD3+CD4+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强CD3+CD4+/CD3+CD8+T细胞的比值,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力。以上结果提示,MDP-C是一个潜在的免疫增强剂,可能会在免疫治疗肿瘤和一些感染性疾病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进一步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MDP-C可能通过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促进DC的成熟,诱导DC产生细胞因子IL-2、TNF-α和IL-12,上调DC表面分子MHC Ⅱ、ICAM-1和TLR4的表达,增强DC的抗原提呈能力,从而导致初始型T细胞向CTL的转化、CTL的杀伤活性和产生IFN-γ能力的增强。MDP-C与LPS在诱导DC产生高水平的IL-2、TNF-α和IL-12,上调DC表面分子MHC Ⅱ、ICAM-1和TLR4的表达,增强DC诱导的CTL活性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表明MDP-C具有较强的佐剂性。MDP-C能协同增强SARS-CoV表位多肽诱导SARS康复病人PBMC产生IFN-γ的能力,为MDP-C的佐剂性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以上结果提示MDP-C,作为一个新的免疫增强剂,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