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首先对自张仲景开始,对使用大黄有创见的历代医家医论和医案,包括钱乙、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丹溪、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对各人使用大黄的理念和方式作出总结。后再搜集《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曾使用大黄的病例,使用计算器处理相关数据,并分析《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各医家运用大黄的思路。以《伤寒杂病论》及历代医家使用大黄医理的总结,去比较及说明数据分析的结果,再以数据分析的结果总结出大黄的配伍方式,为现代中医临床时正确使用大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文献检索方式找出历朝本草对大黄性味主治的论述,与及炮制学专着对大黄炮制方法的论述,再总结大黄近代研究结果。总结大黄在历代医家中的使用,与及近代医家的使用和创见。以文献研究方式找出《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有提及大黄的医案,对医案的病种、症状、证型、病机、舌象、脉象、治则治法、方剂、药物配伍、大黄用量进行统计,并建立数据库,再以Microsoft Excel及Rapidminer Studio进行数据分析。 成果: 1.运用大黄最多的病种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包含曾使用大黄病例的病种共有181种。其中使用大黄频数最高的病种首五位依次为「伤寒」共有43例,占病例总数7.1%;「痰」共有21例,占病例总数3.4%;「温病」共有15例,占病例总数2.5%;「吐血」共有14例,占病例总数2.3%;「饮食伤」共有12例,占病例总数2.0%;结果反映了大黄在历代名家中,最常使用在外感热病的阳明腑实证中,尤其在伤寒病中的范畴。温病学中因为对使用大黄尤为慎重,因此数量比伤寒的医案少。大黄亦可经下法来治疗体内各种有形之邪,包括有形或无形之痰,食积内阻,或瘀血内停,都是使用大黄的适应范围。 2.运用大黄治疗最多的症状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曾使用大黄病例共609个。当中出现最多的症状为「大便不通(包含便秘、大便燥结)」,曾经被描述17次,为全部医案的2.79%;其后依次为「痛」、「手不可近」、「谵语」、「饮食不进」、「发热」、「头痛」、「里急后重」、「小便不利」、「发热作渴」。大黄最常用于阳明腑实证,用以攻下热结,除了大便不通外,腹痛、谵语、发热等,都是阳明腑实证的常见症状。其余的头痛、饮食不进、小便不利,则见于表里同病,或食积、瘀血阻滞而使用大黄治疗的病案中。 3.运用大黄的主要舌象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包含曾记载有舌象的含大黄医案共30个。其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为舌「黑」,共12例,占上述医案数40.00%;第二为苔「刺」共8例,占上述医案数26.67%;第三为苔「燥」共7例,占上述医案数23.33%;第四为苔「浓」及苔「焦」,均为3例,占上述医案数10.00%;第六为舌「赤」及苔「滑」均为2例,占上述医案数6.67%;舌体「大」、舌体「小」、舌质「干」、「舌下筋紫」均有1例,占上述医案数3.33%;当阳明腑实证发展至极期,将近亡阴时,就会出现黑苔;舌浓、舌刺、舌焦、舌小、舌干,都是热极伤阴的情况;舌赤、舌滑、舌大,都是热盛的舌象;舌下筋紫则代表瘀血。 4.运用大黄的主要脉象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包含曾记载有脉象的含大黄医案共270例。当中提及脉「数」的频数最高,共99例,占上述医案数共36.67%;第二为脉「沉」,共79例,占上述医案数共29.26%;第三为脉「弦」,共67例,占上述医案数共24.81%;第四为提及脉「实」,共56例,占上述医案数共20.74%;第五为脉「滑」,共52例,占上述医案数共19.26%;其余依次为「洪」、「涩」、「浮」、「细」、「微」、「无」、「紧」、「伏」、「弱」、「长」、「缓」、「濡」、「迟」、「虚」、「芤」、「疾」、「促」、「结」、「短」、「散」、「动」。「革」、「牢」、「代」脉均未见载于数据库中任何一个医案中。脉「数」为热证的主脉,脉「沉」为里证的主脉,脉「弦」主痛证,亦主肝胆病,脉「实」主要象征实证,脉「滑」代表邪热或积滞内盛。 5.运用大黄的病机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包含曾使用大黄的病例共609例,以八纲辨证分析,病机单纯属表、实、热性质能判断为纯阳证的有211例,明显高于纯阴证的10例;病机能判断为纯热证的有87例,明显高于纯寒证的13例;病机能判断为纯实证的有234例,明显高于纯虚证的9例。以脏腑辨证分析,提及频次最高的为治疗肝疾病的28例,其次为治疗胃疾病的19例,第三为治疗脾疾病的12例,其余依次为心、肺、大肠、肾、胆、膀胱、三焦、小肠。以六经辨证分析,提及频次最高的为治疗阳明病的12例,其余依次为太阴病、少阴病、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在数据库中,大黄主要运用在治疗阳证,或里实热证。而大黄亦擅治肝、脾和胃的疾病。从六经角度看,阳明病最常用到大黄。 6.大黄发挥的治法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包含曾记载有治法的含大黄医案共249例。当中提及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下法,共202例,占上述医案数81.12%;其余依次为补法、消法、清法、和法、吐法、汗法、温法。大黄的主要功效为攻下热结,在金元时期张从正更将大黄的功用扩大至下瘀血、下水饮、下食积等。所以,以大黄发挥下法占了大多数。 7.使用大黄的方剂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包含曾使用大黄而明确载有药方的病例共有604例。其中使用频数最高为「大承气汤」,共有36例,占病例总数5.96%;第二为「防风通圣散」,共有34例,占病例总数5.63%;第三为「润字丸」,共有29例,占病例总数4.80%;第四为「龙荟丸」,共有27例,占病例总数4.47%;第五为「凉膈散」,共有26例,占病例总数4.30%;其余依次分别为「桃核承气汤」、「滚痰丸」、「泻青丸」、「舟车丸」、「神佑丸」、「舟车丸、浚川散」、「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丸」、「内疏黄连汤」、「小承气汤」、「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顺清凉饮」、「小胃丹」。当中以大黄泻下的方剂分别有大承气汤、润字丸、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表里双解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凉膈散;清热的方剂有龙荟丸、泻青丸、三黄丸、内疏黄连汤、四顺清凉饮;消食导滞方剂有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攻下逐水方剂有神佑丸、舟车丸、浚川散、小胃丹;化瘀方剂有桃核承气汤;化痰方剂有滚痰丸;和解表里有大柴胡汤。 8.大黄的配伍 《名医类案》及《续名医类案》中,包含曾使用大黄而明确载有药方的病例共使用中药333种。大黄配芒硝配伍出现最多,支持度为0.31,置信度为0.99;第二为大黄配黄芩,支持度为0.30,置信度为0.86;第三为大黄配甘草,支持度为0.26,置信度为0.96;第四为大黄配当归,支持度为0.20,置信度为0.75;第五为大黄配枳实,支持度为0.19,置信度为0.95;其余依次为大黄配栀子、大黄配连翘、大黄配陈皮、大黄配白术、大黄配桃仁、大黄配黄连、大黄配川芎、大黄配木香、置信度为0.72;大黄配防风、大黄配桔梗、大黄配槟榔、大黄配甘遂、大黄配厚朴、大黄配青皮、大黄配半夏。大黄配枳实、木香、陈皮、厚朴、槟榔、青皮、半夏,可理气通气;大黄配当归、桃仁、川芎,可理血活血;大黄配甘草、白术可补气化湿;大黄配当归、白术,可补气血;大黄配薄荷、防风,可解表清里;大黄配黄芩、甘草、栀子、黄连、连翘、桔梗、黄柏,能清火退热,;大黄配芒硝、牵牛、甘遂,可以消导逐水;大黄配陈皮、桔梗、半夏、槟榔,可化痰散结。 结论: 从医案数据分析所得,不论五脏六腑的疾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性,或是六经的疾病,历代医家都有使用大黄治疗的理路。「腑实」病机亦可理解为五脏疾病病情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或是实邪转化,或是因虚致实;同时,六腑的疾病只要出现「实邪阻结」,亦可以使用「通大肠腑」法治疗。只要察见有邪气内阻病机则已可考虑使用「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