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高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来源 :齐鲁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的动物源食品中的四环素残留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之一。由于食品样品基质较为复杂,在进行仪器分析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样品前处理过程。为了缩短样品前处理过程,本课题主要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法和皮克林乳液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四环素类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作为固相萃取的吸附剂,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用于检测鸡肉、鱼肉和牛奶中四环素的痕量检测。其主要内容如下:(1)以氧化石墨烯(GGO)和碳纳米管(CNT)的复合材料为支撑材料,四环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3-(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经冷冻干燥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选择性和孔隙率的亲水性四环素泡沫型印迹聚合物。合成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很好的区别开与四环素结构高相似的结构类似物土霉素,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四环素(Mw:444.44,19.31 mg/g)的最大吸附容量比其结构类似物土霉素高2倍(Mw:460.43,6.48 mg/g)。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氮气吸附和热重分析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平衡结合实验、竞争性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详细研究了合成材料的吸附机理和吸附性能。以四环素泡沫型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检测食品中四环素残留量的方法。在最佳条件下,方法检出限(S/N=3)为1.27μg/kg。用该方法测定了牛奶、鸡肉和鱼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85.58%116.87%,RSD为0.19%8.92%。(2)以二氧化硅粒子为皮克林乳液的稳定剂,建立稳定的油水乳液,以四环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通过皮克林乳液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皮克林乳液法制备的MIPs为球状颗粒,SiO2通过40%的HF腐蚀去除,并用甲醇/乙酸(v/v,9/1)溶液洗脱模板,在MIPs表面留下特异性的识别位点。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平衡结合实验、竞争性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详细研究了合成材料的吸附机理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良好。将其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鱼肉、鸡肉、牛奶和饮用水中的四环素残留进行了检测,在最佳条件下,方法检出限(S/N=3)为1.84μg/kg。加标回收率在74.89%114.74%范围内,RSD分别在0.35%9.81%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回收率。
其他文献
<正> 1.引言煤构成我国矿物燃料的主体,而且这种基本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任何煤中均含有硫,只是其含量有所不同,低则0.3%~0.5%,高则3%~5%,甚至更高。煤中全硫测定方法标准一直
在蒙药药理学课程教学中,为实现课堂思政教育,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目标,本文探讨了"思政教育"模式蒙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分析开展思想教育的必
采用振荡型冲击电压进行电气设备的现场冲击试验具有电压产生效率高、易于现场实施的特点,利用变压器的感应式原理进行操作冲击电压的产生则可进一步减小试验设备的体积.基于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许多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如沈阳、西安和北京等已列入全球大气污染严重
利用沉积物磷吸附指数(PSI)和磷吸附饱和度(DPS)研究了北京前海(QH)、青年湖(QNH)、昆明湖(KMH)、紫竹院湖(ZZ)、陶然亭湖(TRTH)、红领巾湖(HLJH)表层沉积物的磷吸附容量,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规模集聚膨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也随之日益兴盛,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阻碍了当前建筑业的发展,
目的:比较改良肌激动器即Activator矫治器和未改良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疗效.方法:用改良肌激动器Activator矫治器治疗10例OSAS,用未改良的矫治器治疗
结合配备瓦特连杆后悬架的全新车型开发,建立了瓦特连杆后悬架的选型-设计-优化的系统化开发方法,在保证性能指标的同时兼顾了布置、成本等的平衡。该方法可以推广于各类型悬
本研究以寄宿制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这个统计方法来探讨父亲依恋对寄宿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父亲依恋几乎对每一个心理健康维度都能极其显预测,而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出生率和死亡率比例的下降,促使社会进入老龄化。这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老年人积极投身于科学健身和合理养生活动中,对提高老龄化社会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