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和冰川编目数据分析了近40年来昆仑山冰川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经过去云处理的MODIS10A1每日积雪产品分析了近10年的昆仑山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另外,分析冰川退缩上限,冰川上下限等特征。结合研究区周边站点气象资料分析冰川和积雪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一)冰川面积、积雪日数与面积变化特征1)昆仑山冰川变化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近40年来昆仑山冰川缓慢退缩,1976-2010年退缩率为12.5%,其中1990-2000年退缩速率最快;西昆仑山喀拉塔格山冰川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昆仑峰区出现跃动冰川。冰川消融补给冰湖,西昆仑山冰湖面积增加率为17.8%。2)随着海拔的上升冰川面积退缩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海拔5500m左右退缩率减少至零左右,超过此海拔冰川面积增加。研究区冰川退缩上限为5500m左右,研究区东部冰川退缩上限的上升及西部冰川下限的上升反映冰川退缩程度的差异性。3)昆仑山近10年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缓慢增加。春季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减少,与其他季节不相同。积雪面积在海拔梯度上呈现先增后减少最后稳定的趋势。近十年积雪面积和积雪日数在低海拔增加,高海拔减少。(二)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响应1)研究区气温以0.35℃/10a,降水以6.2mm/10a的速率上升,升温趋势较明显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中昆仑山气温增幅最大,研究区两侧喀喇昆仑山和东昆仑山降水增幅较大。随着海拔的上升,降水倾向率在上升,而气温的倾向率在低海拔较高。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冬季次之,夏季最小,而夏季降水增加幅度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2)气温上升是研究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冰川退缩的空间差异与冰川规模、类型等有关3)降水增加是昆仑山区积雪日数和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通过气象因子的插值分析和与积雪日数的相关分析,积雪日数与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与气温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研究区两侧气温倾向率较低,降水倾向率较高正好与积雪日数的增幅最明显相对应。4)研究区最大积雪量所处的海拔位置、积雪日数增长率的上限与冰川退缩率的上限相一致,分布在海拔5500米左右。由于昆仑山高海拔地区的降水主要是固态降水,积雪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率能揭示降水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特征,由此我们推测昆仑山最大积雪量所处的海拔可能是昆仑山最大降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