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欢诗学是俄国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著名理论,把视角从上层的官方投向了底层的民间,从而解开了伟大作家拉伯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之谜。元代杂剧在官方的视野下,以传统的文化体系进行审视,靠近民间文化部分积极向上的那一面往往被误读。鉴于狂欢节的世界性,戏曲形式的独特性,诗学的开放性,异国的小说理论——狂欢诗学有了移植到戏曲进程,探索元杂剧民间“俗”价值的可能性。元杂剧的繁荣并不是凭空而来,元代只是提供了成熟繁荣的契机。狂欢的发生学意义说明元剧的历史性艺术积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狂欢对曲体的生成和进化意义论证了宋金时代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成了沟通幼稚与成熟戏剧样式的桥梁。狂欢的文化构形意义则分别从语言、形象与喜剧性方面解释了元曲中存在的民间诙谐文化,从文本到观演自始至终笼罩着“狂欢”的美学品格,从而挖掘出元曲繁荣背后的魅力所在。
本文拟分两个部分研究狂欢化视野下的元杂剧,上篇是艺术的积累期,以原始社会的发生期和宋金时代的形成期两个节点为例,在狂欢化视野下考察艺术积累期间,狂欢对体裁的构筑作用。
第一节主要论述在原始社会的原始戏剧中狂欢的发生学意义;
第二节主要是论述宋金朝杂剧的形成中,狂欢对其曲体生成与进化的意义;
下篇是艺术的收获期,以高度成熟的元杂剧为实例,探索狂欢在戏剧文化上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