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之一,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使得肆意谩骂、诋毁甚至网络骚扰、网络欺凌、人肉搜索等行为频发,而这些行为构成了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尽管网络语言暴力已经影响到网民的日常生活,却鲜有国内学者关注到网民个体的心理机制。同时,国内针对其语言特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Weinreich的语言接触理论、Giles的语言调节理论以及Sidanius和Pratto提出的社会支配理论,对中国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分别做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有哪些结构性或功能性的特点?大学生如何看待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教师如何看待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如下两部分:(1)文本研究。通过在线收集和发帖征询的形式收集语料的形式,于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从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中筛选有效语料。(2)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对大学生个体在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的心理机制做具体研究。作者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分别具有结构性及功能性的语言特点,且中英文混用和转换的现象极其常见。同时,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大学生在网络语言暴力中通常扮演施暴者或旁观者的角色;性别因素在网络语言暴力的各层面差异显著。另外,教师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认知度不够,对学生的网络语言暴力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力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探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监控网络语言暴力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