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和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高效氯氰菊酯残留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优化了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和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量,探讨了高效氯氰菊酯在室内模拟土壤环境中的降解情况,比较了不同土壤含水量、高效氯氰菊酯起始浓度、土壤类型对室内模拟土壤中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优化了土壤和甘蓝中高效氯氰菊酯残留残留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GC-ECD测定。甘蓝和土壤中高效氯氰菊酯添加浓度在0.01~1.0 mg/kg范围内,甘蓝样品中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8.89~103.58%,变异系数为4.02~5.47%;土壤中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2.92~94.67%,变异系数为4.17~5.79%。甘蓝植株和土壤中最低检测浓度为0.007 mg/kg,方法的准确度、精确度和灵敏度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2007~2008年在安徽、北京、湖南三地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和土壤中的田间消解动态较好地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安徽试验点2007年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上消解动态方程为C=7.0776e-0.197t,半衰期为3.52 d,2008年为C=4.9264e-0.2541t,半衰期为2.73 d;北京试验点2008年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上消解动态方程为C=4.4751e-0.2233t,半衰期为3.1 d;湖南试验点2007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上消解动态方程为C=3.6171e-0.0949t,半衰期为7.3 d,2008年为C=4.2229e-0.2477t,半衰期为2.8 d。2007~2008年安徽试验点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中消解半衰期为9.71~11d;2008年北京试验点土壤中高氯消解半衰期为12.07d;2007~2008年湖南试验点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中消解半衰期为7.81~10.73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以44.1 g a.I./hm2 (推荐剂量)于甘蓝结球期施药1次或2次,距最后一次施药3、5、7、14 d,甘蓝和土壤中的高效氯氰菊酯最终残留量均小于2.0mg/kg。   不同土壤含水量研究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加快,土壤含水量达到80%时,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中降解率达到最大(24.2%);不同起始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高效氯氰菊酯在灭菌与非灭菌安徽黄褐土中的降解速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非灭菌与灭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0.01 d、123.75d;高效氯氰菊酯在3种土壤中降解速率大小依次为:湖南红壤>安徽黄褐土>北京潮土。
其他文献
水稻条纹病毒( 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毒病,该病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并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RSV是一种多组分RNA病毒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日本称“舞茸”,是一种名贵的食、药两用菌,近年来作为高级保健食品,风行北美和日本市场。其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
作者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从贵州、山东和广东等省份的土样中分离到156株真菌菌株和放线菌菌株,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发酵液进行了活性菌株的筛选研究。筛选出5株高活性菌
利用从红树中分离到一株对多种病原物具有最强活性的解淀粉芽孢杆菌CIII-1,通过质粒消除确定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在染色体上。分析抗菌活性的物质及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解淀
由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研究表明,尽管不同细菌使用特有的方式侵入寄主,但有一种机制是相同的,
黄瓜作为我国主要的蔬菜品种,在黄瓜的种植过程中黄瓜霜霉病给黄瓜的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吡唑醚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有优异防效,在黄瓜生产种植中
在大面积发病的花生田间,采集花生病叶、病果及整株发病的植株,通过室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最终从采集的花生病样中获得五种丝核菌菌株,分别为:花生叶部菌核病、立枯病、纹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