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古代先哲对之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统治阶级有益而又可行的作法,使它渗透到了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深入到了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部尊老养老史。但尊老又具有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这一历史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上升为政治制度的内容,被统治阶级篡改、利用则又夸大了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君对臣的权利,最终导致了愚忠愚孝的出现,在近代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中国古代完全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符合我国的文化特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家庭特点,也与古代社会基础相适应。但由于传统养老模式与处于转型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封闭的农业经济向开放的工业经济转轨)的社会不适应,家庭养老面临着养老负担过重,养老资源不足,家庭的多样化和发展的小型化导致养老风险加大等挑战,进而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 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继承传统尊老文化,发展现代尊老文化,现代尊老文化应具有新内涵、新特点和新功能。继承传统尊老文化,必须对这一传统进行吸收,改造,并加以创新,使之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另外,还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和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一种由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三者结合的农村养老体系,实现千百年来农民所渴望的“老有所养”之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