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感知下的城市-景区旅游流空间响应研究——以西安国内游客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流及旅游者行为研究是在目的地营销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城市和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主体,是游客进入目的地后感知和流动的主要对象和区间,因此,除旅游者感知因子的选取与评价外,景区与城市间游客感知的相互作用关系、城市.景区旅游流空间结构及其与游客感知间的联系等成为目的地空间结构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新视点。 文章以西安为典型案例,对旅游者感知因子的评价和目的地内部旅游流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继而考察了游客感知下的城市.景区旅游流空间响应机制,构建了旅游者目的地城市.景区感知关联模型,并得出以下结论: (1)就游客感知而言:同质景点的游客感知具有共性;目的地柔性要素和文化属性成为旅游者目的地决策和目的地感知的重点对象,同时,二者均是西安旅游发展环境中的薄弱环节;(2)从旅游流空间来说:西安国内客源市场在空间上呈现分散态势,沿海省份对其旅游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不同客源地游客具有不同的亲景倾向;(3)对目的地城市-景区相互作用关系来说:西安的核心旅游地对边缘旅游地存在“极化效应”,且已呈现扩散趋势。城市对周边景区具有形象扩散效应并影响游客对未来路线的选择安排;景区形象对城市和区域形象的外溢效应明显大于城市形象对景区形象的外溢;城市与景区的相互作用确定了游客对目的地的最终印象。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论提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建议与对策,认为应针对不同线路面向各自的亲景客源市场采取“形象覆盖”及“比附”策略,以实现地区核心旅游区与边缘旅游区的双赢。
其他文献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城市的发展由最初的无计划的粗放式的增长,同心圆“摊大饼式”,城市土地“规划失灵”助长着城市蔓延的进程,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
在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现象学是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其思想体系不仅作为一种认识论,也作为一种方法论深深的影响着几乎是所有的学科。而最早运用现象学哲学原理考察美学问题包括音乐美学问题的学者是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加尔顿,他是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下面我将简单介绍茵加尔顿的现象学视角下的音乐作品与其演奏的同一性问题。  茵加尔顿的音乐美学思想源于他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其理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气候与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剧增和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
本文选取松嫩平原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16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气温、降水量的月集数据和年鉴数据,结合Thornthwaite Memorial经验模型,计算出松嫩平原的作物气候生产力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青藏高原冰川由于独特的地理与环境特征而蕴藏着大量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征和适应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已存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因此开展该高原冰川雪冰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