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韭园沟流域早在1953年就被列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试验、示范流域,并开展了水土保持的单项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的试验、示范及综合治理。1983年列入国家重点流域,进一步开展治理,收到了显著的成效。50多年来,韭园沟流域通过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综合治理,已基本形成了以沟道坝系为主要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到水土保持治理后期,该流域洪水泥沙基本得到全面控制。然而对于该流域治理效果的定量评价,尤其是水保措施对非点源污染物影响的定量研究却显不足,因此,本文以韭园沟流域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水文法与水保法分析计算水土保持措施对该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沙有很好的拦截作用。分别利用水文法(双积累曲线法、不同系列对比法、经验公式法)及水保法计算水保措施的水资源效益,其结果均显示水保措施能有效拦截水沙,且随着水保措施在韭园沟流域的逐步完善,拦截效益不断增大,在治理的后期该流域水保措施拦水效益达到85%以上,拦沙效益达到95%以上。(2)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拦截氮、磷及有机质等土壤营养物质。本研究在水保法计算拦沙量的基础上利用非点源污染模型,并考虑不同治理时段富集系数的变化及土壤营养物基础含量的变化,计算出水保措施对各项污染物的拦截效率,结果表明随着韭园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完善,土壤营养物质的拦截率也不断提高,1953~2005年间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对3种营养物的历年平均拦截效率均达到了80%左右。(3)淤地坝在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项措施特征年拦截能力的计算发现,除了1977年(典型暴雨年,淤地坝大面积损毁)以外,其余年份各项水保措施对水、沙及土壤营养物质的拦截能力对比均为:坝地>梯田>草地>林地,淤地坝对水沙及土壤营养物质的拦截能力较其他措施要大的多,淤地坝在韭园沟的水保建设中起着突出的对用。(4)韭园沟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后,水保措施经受了多次的暴雨考验。选择水土保持措施不同发展阶段的五次有代表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该流域水保措施在暴雨洪水中中有效拦截了水沙以土壤营养物质,为该流域的生态建设起了显著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