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环境因素的关系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q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利用1995年5月至2014年2月的星载LIS/OTD闪电观测资料、2007至2009年地基闪电定位资料、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全球和中国地区的闪电活动时空特征及其与大气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球闪电频数约为46.23fl·s-1,南北纬35°地区的闪电总数占全球的86.25%,近海闪电总数占海洋的71.80%。陆地和海洋闪电密度分别为7O1 fl·km-2a-1、0.63fl·km-2a-1,其比约为11.3:1。陆地闪电活动随经度的变化呈现三峰状,海洋为两峰。陆地闪电活动随着纬度的变化呈现凸字状。全球陆地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明显,在北半球夏季的八月份达到了最大的58.87 fl·s-1。北(南)半球陆地和近海闪电活动在北(南)半球七(十二)月份达到最大。中国闪电活动地域性差异明显,陆地地区闪电密度平均值4.44 fl·km-2a-1,近海闪电密度平均值5.04 fl·km-2a-1,低海拔地区的东南沿海地区闪电密度较高,高海拔地区的我国西部地区闪电密度较小。闪电密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随海陆距离的减小而增加。中国闪电活动在夏季最为频繁,春季次之,然后是秋季,冬季则是闪电活动最少,不同季节闪电密度高值区也不同。中国东南闪电高发地区(17.5-30°N,100-122.5°E)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明显,春夏两季为闪电高发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其闪电活动的年际变化有较强的影响,在此期间冬春季闪电活动有明显的增强。全球南北纬35°的不同区域季节平均闪电活动对温度和湿球温度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特征。南北纬35°陆地、北半球北纬35°内陆地、热带海洋和非洲的季平均闪电活动是其相应季平均温度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南北纬35°地区的闪电活动与大气热力学参数中的地面温度、地面湿球温度、850hPa位温、850hPa相当位温和850hPa假相当位温在大部分地区为正相关关系。与热力学参数中总热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鲍恩比(Bowen Ratio, BR)的相关关系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正负相关关系。与大气稳定度参数中的CAPE(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DCI ( Deep Convective Index )、K指数、修正K指数、PII(Potential Instability Index), 700-400hPa平均垂直水汽通量、700-400hPa平均相对湿度和降水率成正相关关系,与大气不稳定参数中的LI(Liftedindex )、SI ( Showalter Index)、HI (Humidity Index)、KO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中国东南闪电高发区(17.5-30°N, 100-122.5~E)闪电活动与地面温度、850hPa位温等热力学参数有明显正相关,与多种稳定度参数有强相关,显示出大气层结不稳定性越大,闪电活动越强。进一步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东南闪电高发区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与地面温度、CAPE、BR、LI、SI的回归方程,有助于利用多种参数开展预报区域闪电活动。北京地区闪电活动与大气环境参数也存在着相关,闪电活动与CAPE、K指数、LI有较好的相关性,与温度、湿球温度和700-400hPa平均湿度弱相关。建立的方程有一定的回归效果,但拟合优度并不高,线性回归效果并不理想,说明局地闪电活动在定量分析上的复杂性,局地闪电活动的定量分析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近年来由于全球增暖及其它因素影响,黄河源区植被呈现退化趋势,土地荒漠化趋势日渐严重。本研究主要利用统计
学位
长期以来,绿洲系统的研究深受学术界的关注。随着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短缺及人类活动的加剧,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干旱化发展速度较快,致使一些绿洲萎缩、退化,生态环境已相当脆
应用NECP/NCAR每日四次全球再分析资料作为输入背景场,采用MM5V3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一次台风登陆后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的诊断发现:前期暴
近年来,研究探索玉米高产潜力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科学家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持乐观态度。中国玉米产量的丰歉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玉米产量与气
本文使用NCEP集合预报系统(EPS)输出的500hPa高度场预报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再分析实况资料,采用多种集合预报产品和预报效果检验评价方法,在亚欧与北美区域预报效果比较的基
本文主要利用NCEP/NCAR整理的1948-2004年再分析全球月平均风场资料,研究了风场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首先,对1948-2004年全球多层的经纬向风的时空特征
本文在综合大量观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一个较合理、具有我国北方代表性的沙尘气溶胶基本特征(尺度谱分布、高度分布及折射指数)模型。当发生沙尘天气时,沙尘气溶胶粒子
本文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到2004年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利用EOF、小波分析和CCA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同时还利用全国1961~200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