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在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后,如何将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厚重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能够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成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热议和思考的话题。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能对中国对外传播史做出梳理,并分析其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史为鉴,这无疑会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诸多借鉴,使中国文化更积极有效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文学》对鲁迅的对外译介为例,以勒弗费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依托,梳理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30多年间官方主流的鲁迅译介史,并将翻译活动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试图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文本外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并找出中国对外翻译的译介和改写模式。本文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并对改写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做出分析;第三章为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分别总结国内外对《中国文学》以及鲁迅译介情况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第四章首先分析《中国文学》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经典化译介模式,并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中国文学》对鲁迅作品译介的特点,然后针对各个时期《中国文学》塑造的鲁迅及其作品形象进行进一步深入考察;第五章从对文本的改写以及文本之外的改写两个方面,分析鲁迅及其作品是如何受到文本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以及《中国文学》在对外译介中的翻译和改写模式。第六章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研究发现和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以《中国文学》为例的官方对外译介活动是以源语为中心的翻译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语文化系统内的各因素,如意识形态、赞助人,专业人士以及诗学等的影响。改写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翻译加改写也是对外译介中的一种译介模式。改写可以分为对文本本身(即语言层面上的改写),以及文本之外的改写。但是在本研究中的事例中,文本之外的改写对文本形象的树立和其对外译介的影响要超过对文本本身的改写,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文本外的文化因素在翻译和改写过程中施加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而也有力地论证了“文化转向”和勒弗费尔的改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