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核型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结合表型特征揭示不同种源石蒜遗传多样性,结果如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源石蒜的叶长、叶宽、叶长宽比、鳞茎周长、鳞茎鲜重等表型变异发现,不同种源石蒜在表型上差异很大,尤其以叶长、叶宽和长/宽差异最为明显。湖北梆州种源各性状值均明显大于其他种源,三倍体的安徽歙县、安徽休宁种源的叶宽、叶长都明显大于除湖北梆州外的其他种源。在不同种源石蒜核型研究中,染色体倍性和核型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其中安徽歙县、安徽休宁种源的为三倍体,其他种源的为二倍体。二倍体在相同省份的不同种源体现出核型差异,如江西景德镇和江西宜丰,核型分别为2n=2x=22=18st+4sm和2n=2x=22=22st,在不同种源的具体核型形态特征上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同,如江西宜丰、福建武夷山等以细长型染色体条带为主,井冈山、九连山染色体明显比其他种源粗短。利用SSR标记对石蒜不同种源进行了分析,11对SSR引物揭示了石蒜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3463,Nei多样性指数为0.4260,Shannon指数为0.9509,群体分化系数为0.2477。三倍体的安徽歙县,安徽休宁种源由于三倍体的不育性,种源内遗传多样性比二倍体种源低。安徽琅琊山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所有二倍体的种源,可能与已报道的琅琊山核型的较大变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