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成年以后的生活。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如何、采取什么应对方式都直接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所以研究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以及《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81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总体上看,中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但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表现在学习压力方面,其次是情绪不平衡,第三是适应不良。2.不同性别的中学生总体自我概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生理自我、伦理道德自我、心理自我、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满意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伦理道德自我得分低于女生,而其它则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概念水平除自我满意和社会自我因子外,都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发泄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级学生在问题解决、发泄、幻想、求助四种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性别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均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生仅在学习压力、抑郁和焦虑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5.总体上看,中学生自我概念越积极,越可能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中学生自我概念水平越低,则越可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越差。6.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对问题解决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发泄应对方式,第三是幻想应对方式。7.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水平都有预测作用,其中心理自我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是生理自我,第三是自我批评。8.中学生的各种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其中以问题解决应对方式的作用尤为显著,其次是发泄应对方式,第三是幻想应对方式。9.中学生的自我概念通过问题解决、幻想、发泄三种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作用,但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