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之一,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AR主要症状有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及流清涕等。过敏症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是一个不断扩大的问题。据估计,欧盟40%的人口,主要是年轻人和儿童,受到影响,其生活质量往往受到严重影响。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多种因素的疾病,包括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的组成。许多外源性因素,例如室内过敏原暴露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增加、饮食的改变或母乳喂养,可能是变应性鼻炎增加的原因。然而,仍然缺乏明确的关系和证据来证明确定的风险因素。西方生活方式习惯与过敏的发展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但这种联系仍在激烈辩论中。在众多的致病因素中,T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h1/Th2型免疫不平衡引起过敏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主要机制。这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患者的过敏倾向于有一个增加的Th2对过敏原的反应。变应性鼻炎就是Th1/Th2型免疫应答失衡型炎症反应,其免疫病理学特征是鼻黏膜组织中大量表达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8)的细胞浸润.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对AR发病机制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其机制已经由Th1/Th2细胞模式扩展到Tregs/Th17模式。目前对变应性鼻炎更多的是关注于呼吸道系统,治疗方式是免疫疗法,也主要是针对呼吸系统。而对于肠道系统的研究较少。而肠道微生物形成对免疫系统是有影响的。肠道内色氨酸通过芳基烃受体(AHR)分解代谢影响幼稚CD4+T辅助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s)和Th17细胞的分化。色氨酸细菌代谢产物中以吲哚类为主。对免疫系统有一定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道代谢产物吲哚-3-甲醇(I3C)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六组: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溶剂对照组、模型组、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接受卵清蛋白及氢氧化铝佐剂腹腔注射及滴鼻,进行AR建模,正常组接受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滴鼻。治疗1、2、3组建模成功后分别以I3C 0.8mg/day、0.4mg/day、0.2mg/day混合在橄榄油与无水乙醇里灌胃1周,溶剂对照组建模成功后用等量的橄榄油与无水乙醇混合液灌胃。各组腹腔注射15天再滴鼻7天后观察小鼠行为学;ELISA检测血清IL-10、IgE水平;流式检测外周血Tregs/Th17水平,鼻前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炎性细胞含量。治疗1、2、3组和溶剂对照组经灌胃1周后,做上述同样相关检查。结果:1.小鼠症状评分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打喷嚏、抓鼻、流涕等症状较明显(P<0.05)。且治疗组组间及正常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 溶剂对照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鼻前部组织病理变化正常组鼻前部组织结构完整,上皮细胞排列整齐,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建模组和溶剂对照组见鼻前部组织结构紊乱,间质见充血及增生,见大量炎性细胞增生。而用I3C干预后的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的小鼠与正常组小鼠鼻前部组织一样,见少许炎性细胞增生,较溶剂对照组和建模组明显减少。3.各组间IL-10和IgE水平变化情况模型组较正常组外周血中IgE总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模型组较正常组外周血中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I3C治疗1、2、3组与建模成功后与溶剂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治疗组较溶剂对照组外周血中IgE总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IL-10水平明显上升(P<0.05)。同时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外周血中IL-10与IgE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间IL-10与IgE无明显性差异(P>0.05)。4.各组间Tregs和Th17水平变化情况模型组较正常组Th17显著增高(P<0.05),Tregs显著下降(P<0.05);治疗1、2、3组较溶剂对照组Th17显著下降(P<0.05),Tregs显著增高(P<0.05);溶剂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Tregs和Th17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正常组间Tregs和Th17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间Tregs和Th17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3C可改善变应性鼻炎小鼠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可能通过增加IL-10,降低IgE,平衡Tregs/Th17而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