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视角:《长物志》中的文人审美趣味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物志》是晚明文人文震亨的杂品著作,作品以室庐、器物、位置、花木、器具、衣饰等“物”为视角,建构了一个融微观叙事范式和文人审美趣味为一体的日常书写模式。较之前代,呈现出完整性、体系化、生活化的特点,堪称晚明文人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的“百科全书”。在具体研究中,笔者发现以《长物志》为代表的晚明文人书写表现出对“物”前所未有的关心和重视,“物”构成了晚明社会生活和审美风尚的重要特征。消费逻辑的时尚引领、传统“物”观的世俗转向和文人日常书写的盛行,共同推进了晚明语境下“物”的奇观。以文震亨为代表的文人在“长物”风气的影响下,审美趣味呈现出以“物”为审美体系,以“闲”为审美旨归、以“雅”为审美境界的特点,而这一审美趣味和艺术品味的生成又有着现实的区隔意义,指向个人、指向社会,也指向晚明的政治。论文包括三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晚明语境中的“长物风气”。《长物志》被《四库全书》收录于“杂品”行列,这一书写的盛行代表了晚明文人对“物”之价值的极大重视以及对“物”之意义的全新思考,反映了文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发现和关心。与传统儒家思想在个体价值层面的缺失不同,晚明文化在商品消费逻辑、传统“物”观世俗化转向和文人趣味的引领下,呈现出“内隐”的特点。文人们纷纷将自由精神和审美理想投射于与主体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之中,“长物”风气盛行。论文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以《长物志》为中心的“长物风气”下,文人审美趣味的塑造和特点。文震亨在《长物志》的书写中,对各种各样的“物”进行了客观化论述。从“物”这一细微角度来看,其审美体验不再局限于儒家传统的以精神体验为主而物质感受缺位的古典式审美方式,而是通过日常的、感官的物质体验来满足情感的、审美的精神诉求,在零散的“物”象体系中隐含了一个相对于“物”的主体审美世界。通过品鉴玩赏的内核,寄托艺术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格理想。论文的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文人“长物”审美趣味的现实功能指向。以文震亨为代表的晚明文人,建构的以“物”为中心的审美体系,实则折射了审美主体的现实理想和精神寄寓。在晚明特殊的历史时空下,这一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将“雅俗”之辨、身份之辨、个人生活空间和社会公共空间逐一划开,正是作为传统上层文人对当时雅与俗、士与商、公与私界限逐渐泯灭的焦虑和担当。
其他文献
眷村文学是眷村作家的集体怀旧书写,“文化身份”是贯穿眷村作家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眷村作家怀旧书写的分析,尝试阐释怀旧书写建构了怎样的文化身份,怀旧
董传策(1530-1579),字原汉,号幼海,又号“廓然子”、“抱一山人”,南直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因偕同僚(张翀、吴时来)疏劾内阁首辅严嵩,引起明世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