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以来,地区主义和多边合作在东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地区性的多边论坛、组织涌现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区内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有所加强。在安全领域,东亚形成了“合作安全”模式,它的特点适应东亚目前的现实状况;但同时它也有其局限性,使东亚的安全合作约束力和机制化程度较低。东亚的多边安全合作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这是与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东亚地区自身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全球化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和安全都相互依存、息息相关,欧安会和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更是在安全合作方面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冷战后东亚地区复杂、不稳定的安全状况使多边安全合作成为必要,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客观上也呼唤着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作为保障。现有的东亚多边安全合作形式主要包括东盟地区论坛、“六方会谈”、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其中东盟地区论坛是最主要和最具有影响力的。近些年以它为主导所进行的东亚安全合作,被称为“软地区主义”,或地区主义的“东盟方式”。这一方面反映了东亚安全合作的独有特色,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东亚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的差距。而这种状况的形成缘于东亚地区存在的若干合作的障碍性因素,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会对合作的未来发展形成挑战。尽管存在诸多障碍,但是令人欣喜的是,东亚地区近些年也出现了很多促进安全合作发展的积极因素,使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发展还需要各国的不懈努力。作为东亚地区的大国,中国应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和积极推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发展,为新时期我国国家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