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呼吸耗能斜撑试验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ex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消能部件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中,但这些消能部件在实际应用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现有钢支撑布置常常会占用与分割室内使用空间,对结构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造成支撑在安装、维修和损坏更换上的困难。通过将支撑布置于结构外侧的方式,可以避免支撑对室内使用空间的影响和安装、维修上的麻烦,然而由于支撑外露,在外界温度作用下支撑中将产生附加内力,影响支撑正常使用,为此,本文研究一种新型呼吸耗能斜撑,这种斜撑将金属阻尼器与钢支撑结合起来,通过将中间金属阻尼器布置于平面外的方式,可将在外界温度作用下产生的内力通过平面外变形释放掉,同时在风荷载和小震作用下,呼吸耗能斜撑能为结构提供抗侧刚度,在大震作用下,通过中间金属阻尼器剪切变形,斜撑可以大量消耗地震能量,保证主体结构安全。对于本文提出的呼吸耗能斜撑,将同时进行有限元分析、缩尺模型试验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研究,以验证上述呼吸耗能斜撑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呼吸耗能斜撑进行理论分析。首先介绍呼吸耗能斜撑的构造形式和推导其力学性能,然后对呼吸耗能斜撑进行相似关系设计,确定缩尺模型的尺寸参数和理论分析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缩尺模型进行温度变化模拟和单调加载模拟,研究呼吸耗能斜撑的受力和变形机制,综合判断其性能并为后续试验研究提供参考。2.确定呼吸耗能斜撑试验方案,并对呼吸耗能斜撑进行升温、降温试验。根据理论分析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结合试验实际场地条件,确定试验方案;设计并制作试验试件,对呼吸耗能斜撑进行升温、降温试验,观察和测量试件在温度作用下的整体变形过程和应力、应变水平,结果表明呼吸耗能斜撑能通过平面外变形释放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内力,温度荷载在斜撑内引起较低应力水平波动,而对主体结构几乎不产生影响。3.对呼吸耗能斜撑进行拟静力试验。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试件滞回曲线和金属剪切阻尼器变形试验值,同时测量金属阻尼器平面外变形值和除金属阻尼器外呼吸斜撑其他部件的应力水平,结果表明呼吸耗能斜撑滞回曲线饱满、无捏缩,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并且金属阻尼器几乎不产生平面外变形,通过适当的强度设计后呼吸斜撑其他部件仍处于弹性状态,证明新型呼吸耗能斜撑具有良好的耗能稳定性。4.对呼吸耗能斜撑进行实际工程应用研究。包括提出呼吸耗能斜撑的减震设计原则,并利用结构分析软件YJK和Perform-3D对分别带有呼吸耗能斜撑和传统中心支撑的钢结构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呼吸耗能斜撑不仅能为结构提供抗侧刚度,使层间位移角等指标符合规范限值,并且相比传统中心支撑,能大量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主体结构损伤,具有良好的实际耗能减震效果。综上所述,本文研究表明新型呼吸耗能斜撑构造简单、概念清晰,可布置于结构外侧以避免对室内空间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具有良好的释放温度应力能力和优良、稳定的耗能能力,可广泛应用于减震结构的被动控制中。
其他文献
量子群及其表示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起的一个数学分支.它有着丰富的物理背景,同时与其他数学分支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李代数,表示论,数论和可积系统等.本学位论文主要考虑的是量子一般线性超群GLq(m|n)的连通性(Connectedness).在经典理论中,仿射代数群的连通性是由它的Zariski拓扑决定的,而Zariski拓扑可以完全通过它的坐标环来描述。然而,根据Takeuchi及其合作者的工作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商的蓬勃发展使得商品的零售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在新零售模式下,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都可以依托大数据和新技术来进行改造升级。无人售货机便是一个极佳的实践对象,早期的无人售货机售卖商品的方式主要是用户先通过售货机柜外的显示屏或按钮选择商品,付费后通过传送装置将商品送到指定的区域自取,这种方式因稳定性好、安全性高而被广泛使用,缺点是成本太高;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终端业务对于通信带宽和传输速率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这使得接入网、数据中心(Data Centers,DC)等短距离通信系统对通信传输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ntensity Modulation and Direct Detection,IM/DD)技术因为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短距离光通信系统当中。因为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
聚羧酸系减水剂具有掺量低、减水率高、保坍性好等特点,能够在建筑工程中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但因为与其他外加剂存在相容性问题,在生产应用常遇到泌水离析等问题,而且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聚羧酸系减水剂也迫切需要在功能性上获得进一步提升,因此,研究新型聚羧酸系减水剂对建筑混凝土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木质素作为第一代减水剂,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保水性能,常被用作复配产品应用于混凝土外加剂领域。为了解决
行人重识别属于检索任务的子任务,该领域研究如何在来自不同角度的图片中识别出指定行人,可用于追踪嫌疑人、寻找失踪人口等实际应用中。随着这些实际应用的需求不断扩大,该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自深度学习和三元组损失被引入到行人重识别领域之后,基于三元组损失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首选算法。深度学习拥有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而三元组损失则提供了高效的抽样策略,二者为提高行人重识别算法的表现
人体姿态迁移是指使目标图像中的人做出源图像中一个人相同的动作,并合成目标人物在该姿态下的图像,在动画生成、游戏设计、图像数据合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没有新姿态下的纹理,传统的方法很难得到合理的结果。深度学习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还是需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各个姿态和角度下的目标人体图像,即便如此,所合成的结果还是难以捕获目标人体的细节特征。本文提出部位可感知的人体姿态迁移方法,简称为BP
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理论可以远低于奈奎斯特采样频率对信号采样并实现高质量恢复信号,且在医学成像、信号处理、农业科学、遥感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近些年来压缩感知的研究出现了瓶颈,传统的压缩感知重建算法往往需要大量迭代优化,具有较高的计算时间复杂度,且重建质量有些不如人意。因此研究高质量的重建方法迫在眉睫。近几年出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压缩感知重建方法,这类方法
由于全面的车辆无人化为时尚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路交通会处于有人驾驶车辆与无人驾驶的智能车辆同时行驶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智能车辆在有多条车道且多辆周围车辆参与的道路上行驶时,会面临周围交通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换道动作时,面临着较大的碰撞风险,形成了对轨迹规划算法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因此,针对结构化道路的多车交通环境,开展换道风险预测与轨迹规划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
传统的实验试错法选择结晶溶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CAMD)为结晶溶剂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对有机物冷却结晶过程溶剂进行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形成与之对应的CAMD问题,研究和开发实用性高的CAMD方法,为有机物冷却结晶过程设计并选择出性能较优的溶剂。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确定了溶剂的毒性、熔点、沸点、溶解性以及潜在回收率作为设计有机物冷却结晶过程溶剂的目标性质,并基于文献
电渗析是一种高效的脱盐技术,阴离子交换膜作为电渗析的核心,容易受到盐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目前已有的抗污膜存在抗污层不稳定的问题,制约了电渗析技术在处理高盐废水方面的应用。本论文为解决抗污阴离子交换膜的抗污层与膜本体连接不稳定的问题,研究了不同梯度交联原位互穿结构对改性阴离子交换膜电渗析和抗污性能的影响,初步探明了小分子污染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鸭蛋清蛋白对阴离子交换膜的污染机制,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