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时的全脑灌注及灰质体积变化,了解VM发作间期的影像学特征,以进一步探究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处于发作间期的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19例、处于发作间期的无先兆偏头痛(MWo A)患者17例,以及同期于该院体检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与前两组研究对象相匹配的健康人19例,分别进行磁共振扫描以采集3D ASL、3D T1WI序列图像。运用基于Matlab平台的SPM12软件进行图像数据预处理,得到全脑脑血流量(CBF)、全脑灰质体积(GMV)数据。最后利用SPM12分别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多重比较校正方式,得到三组间脑血流、灰质体积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并提取VM组患者感兴趣区的CBF值、GMV值,与患者的VM病程、每月发作次数以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CBF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M组患者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CBF均显著降低(FWE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且VM组患者左侧内侧额上回的CBF值与VM病程呈负相关(r=-0.707,P=0.001),MWo A组患者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CBF均显著降低(voxel P<0.001,cluster P<0.05);VM组患者与MWo A组患者相比,MWo A组患者左侧内侧额上回CBF降低更明显。2.GMV比较:与健康人相比,VM组患者小脑蚓部GMV均显著减低(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且小脑蚓部GMV值的减低与VM每月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0.777,P<0.001),MWo A组患者小脑蚓部GMV均显著减低(voxel P<0.001,cluster P<0.05);VM组与MWo A组患者两组间比较,未发现有GMV显著改变的区域。结论:1.VM患者在发作间期时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灌注减低,且VM的病程越长,左侧内侧额上回CBF值越低。2.VM患者在发作间期时小脑蚓部灰质体积显著减少,且VM发作越频繁,小脑蚓部灰质体积减少越明显。处于发作间期的VM患者疼痛、多感觉前庭处理相关的脑区存在脑灌注及灰质体积异常,提示VM不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间期也存在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因此认为VM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的复杂的中枢神经病变,这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理解前庭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