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正处在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人才培养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作为国家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职责和功能.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一个现实的和面向未来的课题.该文首先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眸、中国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与展望出发,明确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文章提出了教育哲学视野中"创造"、"创造性"、"创造性人才"的概念.在这些概念的界定中,融入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增加了哲学、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创造性人才的素质结构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创造性素质结构是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为表现,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四个方面组成的一个综合立体的结构.针对大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文章提出了三方面促进大学创造性知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向创造性素质转化的途经.第一,建立创造性学习环境;第二,寻求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途径和载体;第三,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土壤.根据创造性素质形成的途径分析,该文尝试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三种模式.创造性教学的课程模式;创造性指导中心模式;创造性人才培养环境模式.这三种模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到着眼确立和完善教育机构功能、创设整合的教育环境逐步过渡的.作者认为,高等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宏观环境正日益改善,因此要善于抓住良好机遇,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创造的意识、创新的精神,系统的工作方法.要围绕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审视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结构与功能,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系统工程,共同营造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从学校行政、教育主管部门,亦应尽早地建立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