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正处在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人才培养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作为国家创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职责和功能.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一个现实的和面向未来的课题.该文首先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眸、中国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与展望出发,明确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文章提出了教育哲学视野中"创造"、"创造性"、"创造性人才"的概念.在这些概念的界定中,融入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增加了哲学、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创造性人才的素质结构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创造性素质结构是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为表现,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四个方面组成的一个综合立体的结构.针对大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文章提出了三方面促进大学创造性知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向创造性素质转化的途经.第一,建立创造性学习环境;第二,寻求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途径和载体;第三,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土壤.根据创造性素质形成的途径分析,该文尝试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三种模式.创造性教学的课程模式;创造性指导中心模式;创造性人才培养环境模式.这三种模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到着眼确立和完善教育机构功能、创设整合的教育环境逐步过渡的.作者认为,高等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宏观环境正日益改善,因此要善于抓住良好机遇,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创造的意识、创新的精神,系统的工作方法.要围绕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审视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结构与功能,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系统工程,共同营造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从学校行政、教育主管部门,亦应尽早地建立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之需.
其他文献
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我国经常参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对江苏苏宁女足参加的2016赛季女超联赛14场比赛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和录像
现代足球是技战能主导的同场对抗性项目,现代足球发展呈现出了身体对抗更激烈、攻防转换更快速、对球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一支运动成绩优异的足球队,除了有良好的技
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与考试理念及制度。语文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干学科,正在为此进行着全新的语文教学评价改革。那么,语文教
双向双语教育是一个有自身鲜明特色、实施方式独到的新型双语教育分支。学生通过学习以母语和目标语开设的课程,在提高母语水平的同时较为自然地习得另外一种语言,并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