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议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组织管理形式,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演进的过程。迨至国民政府时期,会议已成为国民政府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会议为主题,以行政院会议与立法院会议为中心,将两院会议作为会议效率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解剖与分析,展示相关研究中新的理解视角,从而全面揭橥国民政府的会议效率。在构建现代政治体制的过程中,国民政府以孙中山的会议思想为基础,设立种类繁多的会议,既有公开的、正式的定期会议,又有秘密的、特殊的不定期会议。在全方位考察国民政府的会议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提下,着力阐明在国民党的会议体系中,行政院会议与立法院会议的运行机制最为完备,最具典型;国民政府组织法、行政院组织法、立法院组织法、行政院会议规则、立法院会议规则等法律法规都予以明确。以此为抓手,系统论述两院会议的职权、人员构成等制度规定,为深入论述两院的会议效率作好铺垫。会议机制为会议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会议传统性的专制决策是实质,现代性的民主决策是形式,行政院会议与立法院会议总是游离于制度之外。会议机制无以保障会议运行的实效,加之国民党内部涣散、派系纷争,致使会议议、决、行的效率低下。现实的会议实践与法定的会议制度不相匹配,会议决策并不是依凭会议机制,而是取决于其它手段,这就造成会议质量及其效率的决定因素,既有程序化的,也有非程序化的。程序化的因素中尤以耗时费力的审查、签注、三读会等繁琐程序影响了会议的议决效率。非程序化的因素则主要是指国民党权威人物过度操纵会议,合议制无法落到实处,各项程序流于形式。相关会议惟依权威人物为转移,只能秉旨决议,其决议必定是权威人物意志的体现,实乃会而不议。纵然会上有所议论,其议论也只是徒有其表,难以产生实质影响,各项议案往往取决于会场内外权威人物的意志。会议的决议数量虽然不少,但是缺乏充分进行民主讨论的过程,所以相关议案或者陈义过高、决而不行,或者扦格窒碍、行而不力,极大地制约了会议效能的发挥,降低了国民党治国理政的能力。通过深度剖析两院会议效率及其制约制约因素,从而为本文的结论提供论据支撑,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会议效率对国民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从会议制度的阙如,到行政院会议、立法院会议等各项会议制度的陆续颁行,国民党已采取积极措施改革会议,展现了向上的姿态。在制度设计上,行政院会议与立法院会议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利于发扬民主、杜绝专制,确保会议的有效运转。但是,会议效率的改善并非易事,从会议的实际运行看,落实会议制度的基础欠缺,导致会议的制度规定是一回事,会议的实际运行却是另一回事。在实力原则的支配下,会议效率的高低也会因人而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政府的会议已沦为实行独裁统治的工具,会议决策不是以现实需要为中心,而是以个人为中心,专顾伸张个人意志,追求会议效率谈何容易。通过层层剖因、逐次论证,得出国民政府会议形式上凡会必决的决议数量高效与会而不议、议而不决的决议质量及执行低效并存的结论,这一结论既是其无法高效履行行政与立法职能的结果,也是其无法有效发挥行行政与立法职能的一个深层原因。本文力求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除综合运用历史叙事、统计学、定量与定性等方法逐层探究两院会议效率外,还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延伸会议种类,引入和叙述了连接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的中央政治会议。通过横向比较研究以期增强本文的承载力,从而进一步管窥国民政府的会议效率,为改善当前的会议状况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历史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