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包括中医文献综述、西医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三大部分文献综述在查阅270篇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医、西医两个方面对膀胱过度活动症这一疾病进行阐述。在中医综述中主要归纳总结了膀胱过度活动症所属的中医疾病,古代文献以及现代研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与辨证分型,以及针灸、方药等中医疗法在该病治疗上的应用,同时介绍了耳穴诊疗法的相关内容。在西医综述中主要归纳和总结了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定义、分类,可能的病因及机制,症状、体征和诊断,以及行为疗法,药物治疗,膀胱灌注辣椒辣素及其类似物、树胶脂毒素、透明质酸酶、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神经调节以及手术等内科、外科的治疗措施。临床研究包括研究目的、病例资料、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与处理、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等内容。目的:观察采用耳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找到一种简单有效、无副作用、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用耳穴探测仪探测治疗前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耳穴,寻找可能与本病相关的穴位,指导以后的临床治疗。方法:设计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OBASS量表,其中记录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可能的发病诱因,症状、体征以及治疗经过。采用耳针疗法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耳部取肾、膀胱、尿道、内生殖器、神门、交感、皮质下、三焦;偏肺气虚者取肺,偏脾气虚者取脾,偏肝气郁结者取肝;耳部阳性反应点直接针刺;并随症加减,如伴失眠者加神经衰弱区,胃部不适者加胃,咳嗽者加支气管等。一周治疗两次,四周为一个疗程,期间每周对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记录;同时使用耳穴探测仪进行耳穴探测,记录阳性穴位。用spss17.0对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耳针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本病常见的耳穴阳性反应点,寻找与膀胱过度活动症可能相关的耳穴。结果:对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进行耳穴探测,结果显示肩关节、心、内生殖器、盆腔、眼、肾、三焦、锁骨、神门、肺等穴位的阳性频率较高。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OABSS评分总分分别为(12.5±6.6)/(5.1±5.0),用spssl7.0成组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6.18×10-1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32例患者中治愈2人,显效10人,有效16人,无效3人,治愈率为6.3%,显效率为31.2%,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87.5%。结论:耳针治疗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较易接受,方法简便,易于推广。耳穴肩、锁骨可能与本病相关,可以指导以后耳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意义:通过本次研究,了解耳针疗法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尤其是本病在社区一级诊疗单位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和理论依据,充分发挥针灸治疗该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