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某医院儿童急性腹泻患者诺如病毒的检测与毒株型别分析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i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江门地区某医院儿童病毒性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感染基因型别,探讨流行的优势毒株,2.疑似NoV重组株的重组鉴定及其重组区域的初步分析,探求可能的重组信息。方法:1.在江门妇幼保健医院儿科门诊部,收集两年5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每个月的前15天为标本收集日,连续收集24个月(2005年9月——2007年8月)。标本采集当日检测轮状病毒后电话通知检测结果,并调查有关问题。2.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后,再对所有标本进行核酸提取、合成cDNA,用引物JV12Y/JV13I扩增NoV的RdRp区、用分型引物G I SKF/GⅠSKR或COG2F/GⅡSKR扩增Capsid的N/S区,PCR产物纯化回收、测序,应用BLAST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寻找与各株同源序列,应用Clustal W进行多序列对比分析和MEGA4.1构建遗传进化树,进行NoV基因型别分析,判断NoV流行优势株。3.对于疑似NoV重组株,采用引物JV12Y/GⅠSKR或JV12Y/GⅡSKR扩增包括NoV ORF1/2重叠区基因序列,应用BLAST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上寻找与其同源序列,并利用SimPlot3.5.1软件进行基因重组鉴定,用BioEdit和DNAMAN对重组区的核苷酸序列和RNA的二级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1.两年共收集了881份江门儿童腹泻患者标本,其中NoV检出率为13.1%(115/881)。随机对其中检出的67株NoV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57株属于GⅡ.4型,6株属于GⅡ.3型,2株属于GⅡ.6型,2株为重组株。2. NoV/Jiangmen056/2006/china株由Lordsdal株的RdRp区和Mexico株的capsid区重组而成,而NoV/Jiangmen380/2006/china株由NLV/VannesL169/2000株的RdRp区和SaKaeo-53株的capsid区重组而成。3. NoV/Jiangmen056/2006/china株、NoV/Jiangmen380/2006/china株与其参考株的ORF1/2重叠区核苷酸序列和RNA二级结构分析,发现28个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和相似的发卡样RNA二级结构。结论:1.江门地区儿童腹泻患者中NoV感染比较普遍,是重要的致泻病原体,同时存在不同基因型别的NoV感染,也存在基因重组毒株。67株测序NoV样本中57株属于GⅡ.4型,6株属于GⅡ.3型,2株属于GⅡ.6型,2株为重组基因型,其流行优势毒株为GⅡ.4型。2. NoV/Jiangmen056/2006/china和NoV/Jiangmen380/2006/china是两种不同型别NoV重组株,为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其中NoV/Jiangmen380/2006/china是国内一种新型GⅡ.b NoV重组株,其ORF1/2重叠区保守的核苷酸序列及形成发卡样的RNA二级结构可能为其重组发生提供条件。
其他文献
本文在当前单独PbAc与nano-TiO2的毒理学作用机理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可能的联合毒作用机制,为完善nano-TiO2的毒理学评价和了解环境中nano-TiO2与PbAc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