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多种复合因子组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直接决定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人类对土地资源日渐强烈的高强度甚至是不合理的开发行为,改变了土地覆被格局,土地利用强度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土地的可承载能力,加重了土地利用的不可持续性和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恶化的程度,土地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系统保持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对区域资源能否合理利用、生态系统能否稳定运行、社会经济能够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土地生态安全理论、人地系统协调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及其各县区的土地资源数量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变动进行详细研究,并分析人口扩展、产业结构变化和城镇化扩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总结研究区目前存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并根据黄河三角洲区域特点,分别从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生态子系统选取适合研究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共20个指标,构建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准确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对黄河三角洲2005-2015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水平进行时间序列上的评价研究,根据土地生态安全评级标准,对全区各县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分级,分析全区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演变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全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提出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和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2005、2010、2017年三幅遥感影像图相比较,12年来的总体性趋势呈现以下状况:研究区陆地总面积总体的趋势在减小,2005年陆地面积为264.71×10~4 hm~2,2017年陆地面积为263.67×10~4hm~2。从县级区域来看,各县区普遍呈现陆地面积缩小的趋势,河口区、垦利区和沾化区面积缩小最大,分别为12792.1 hm~2、12722.4 hm~2和10446 hm~2,其他县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只有寒亭区和寿光市的陆地面积有所增加,分别增加32997.69 hm~2和18970.7 hm~2。(2)2005-2017年,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耕地和建设用地,其次是水域和未利用地,林地和草地变化不明显。其中耕地、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小趋势,比重下降;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呈扩张趋势,比重上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水域、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全区土地利用系统整体无序性较高,并且这种无序性呈扩大趋势发展。各县区中,德州市和潍坊市辖区及莱州市和高青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黄河三角洲整体变化情况保持一致,用地结构变化不大,东营市整体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相对较快,而滨州市整体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非常显著,用地结构产生较大改变。河口区、垦利区和东营区的信息熵指数值最高,土地利用结构分散。(3)土地自然生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易发生自然灾害、土壤盐碱化严重、植被单一结构简单、海岸侵蚀土地面积减小几个方面;土地经济生态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石油工业开发和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质量下降;土地社会生态安全问题存在于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导致土地压力越来越大、城镇用地不断扩张,开发强度过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4)2000-2015年黄河三角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现波动型上升趋势,黄河三角洲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在逐渐改善,全区土地生态安全在2010年处于处于较安全状态,其他年份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15年间,黄河三角洲19个县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均在0.4到0.8之间,安全等级处于第Ⅱ级到第Ⅳ级之间,且处于较不安全和临界安全状态的县区较多,只有莱州市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状态。且大部分县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不断升高,生态安全等级也从Ⅱ级上升到Ⅲ级,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不断好转,但河口区、垦利区、寒亭区、寿光市、滨城区和沾化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则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恶化的迹象。(5)将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影响因素概括为自然元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类,并据此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对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减小土地污染程度;统筹土地利用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用地管制,提高土地生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树立全民可持续意识;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预警系统,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全区及其各县区为研究对象,将从卫星遥感影响中提取的卫星遥感数据和统计年鉴中整理的社会发展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分别进行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黄河三角洲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弥补了传统分析方法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对以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黄河三角洲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进行了时间序列和空间格局两方面的分析,更为准确地衡量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发展趋势。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进行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时,由于研究区域较大,未能获得连续年份遥感影像,只选取2005年、2010年、2017年的遥感影响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遥感解译部分存在人为误差,解译的数据难免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不能准确反映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缺少对未来土地利用情况的预测;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对土地生态安全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完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不具备强代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更好的技术提高遥感解译的精度,收集更多更细致的资料,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利用更准确的数据,在充分分析研究区土地系统当前状态的基础上,对未来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完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更加科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得出更加合理科的结果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