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违法建筑是指违反我国公法的相关规定,未经批准而擅自扩建、改建和新建的具有正常使用功能的建筑物。通过对违法建筑的类型化研究,能够明确在处理违法建筑问题时应采用的原则。对于程序性违法建筑,通过补全合法手续,一般能转化为合法建筑;对于实质性违法建筑,因其违反公共利益,故通常会被拆除或没收。违法建筑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而各个国家针对违法建筑的处理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说都认为违法建筑虽然是违反公法的产物,但却也不能否认其上存在民事权利。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应当确认违法建筑上是存在所有权的,违法建筑是民法上的物,是建造行为产生的不动产,在建造的事实行为成就时取得所有权。虽然公法上的否定使其不能办理所有权登记,但这并不影响所有权的取得。只有确定了违法建筑上是存在所有权的,才能维护建造人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中,能充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结合违法建筑的特点,建造人虽然能取得违法建筑的所有权,受到物权性保护,但所有权的行使与合法建筑还是有区别的,其应当受到合理的限制。违法建筑在流转中涉及到的合同的问题,其效力应当确认为有效,涉及双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侵权责任的认定过程中,应根据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予以分析,以确定赔偿范围和程度。最后,介绍了违法建筑应当能作为遗产被继承。因此,分析并肯定违法建筑上的民事权利,不仅能够合理保护以违法建筑为核心产生的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