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fMRI评价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镇痛效应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shgan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偏头痛作为多首发于青春期、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的临床常见慢性疾患,其女性年患病率为3.3%~32.6%,男性为0.7%~16.1%[1],并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作有关,还可与抑郁、焦虑、癫痫等疾病共患,但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目前治疗手段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主要有曲坦类、非甾体类及镇静剂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针灸作为一种对痛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平衡针灸学是一门有别于传统针灸学的现代针灸学,结合了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及现代医学神经调控学说的精髓,主要是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神经这一信息通路,实现对机体能量物质分配、再调整,突出人体的自我调节平衡作用,目前对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上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明,特别是痛症方面。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与任务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相比,更适合对复杂脑功能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将评估平衡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同时客观地揭示平衡针灸疗效发挥的科学实质,进而为探讨该疗法的中枢机制提供基础。目的:本研究通过平衡针灸分别针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穴及相应的假穴位,评估平衡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观察平衡针效应在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中的脑功能改变,为平衡针治疗痛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盲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无先兆偏头痛患者40例,首先进行4周的基线观察,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0例,治疗组干预措施是平衡针灸针刺患者头痛穴,对照组则采用针刺假穴位治疗;同时对受试者、资料采集者、数据处理者三方面实施盲法,分别在干预前、4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治疗4周后这3个时间点,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在针刺干预前、针刺即刻以及4周的针刺干预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并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干预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4周干预期和4周随访期的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igraine-specific Questionnaire, MSQ)评分针刺无先兆偏头痛受试者,干预期和随访期中治疗组的MSQ功能受限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Q功能障碍领域方面,治疗组评分在干预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SQ情绪领域方面,治疗组在干预期和随访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1)治疗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即刻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前扣带回、额内侧回、额上回、小脑山顶、脑岛、腹后内侧核,左小脑扁桃体;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脑桥、后扣带回,左中央前回、额上回、腹后外侧核、海马。(2)治疗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4周后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前扣带回、中央前回、眶额上回、腹外侧核、脑岛、腹后内侧核、顶下小叶,左前扣带回、脑桥、小脑扁桃体、眶额下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脑桥、中央后回、腹后外侧核、后扣带回,左中央前回、后扣带回、海马。(3)对照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即刻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颞下回、颞中回、前扣带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左前扣带回、楔前叶、角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右腹后内侧核、腹外侧核,左枕下回、豆状核。(4)对照组fMRI数据分析显示,针刺干预4周后与针刺干预前对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舌回,左楔前叶、前扣带回、枕下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左腹后外侧核。结论:1.结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平衡针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本研究提示平衡针灸在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功能受限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一定效果,未发现在改善情绪方面的作用。综上,平衡针灸对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减轻疼痛方面,结合其本身安全、简便、廉价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2.平衡针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作用过程中,痛觉的外侧传导系统和内侧传导系统参与其中,以边缘系统为主的多个脑功能区互相作用;同时,平衡针灸的镇痛作用具有累积效应。由于研究的局限性和中枢系统的复杂性,仅能从中对平衡针灸镇痛效应可能的中枢作用机制做出大胆推论。
其他文献
文章在对近期植物油产业格局变化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植物油价格波动的特点,并对未来植物油产业格局进行展望。最后,从保障产业安全的角度,研究提出了稳定国内植
目的系统评价芪参益气滴丸加西药常规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1979年1月至2012年12月)、万方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12年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自拟化痰通络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治疗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发作情况、硝酸甘油用量情况的变化,探讨其临
目的:本次临床研究欲通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腕部肿胀、疼痛变化过程,骨折愈合时间,腕部功能,并发症等方面差异。了解接骨续筋膏在临床中疗效。为其在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论葛德文的犯罪学思想吴宗宪威廉·葛德文(williamGodwin,1756-1836)是英国政治哲学家和著作家。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早年受过严格的宗教教育,并从事过宗教事业,当过几年牧师。后来,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英
目的:以中医体质学为指导,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型及心理状态的分布规律及之间的联系,望
目的:本课题旨在中医体质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临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体质分型,研究不育症患者的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不育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情况,并通
《译者的任务》是本雅明的一篇影响重大的翻译理论文章,迷人却也令人迷惑。艰深晦涩,似乎尤难译:非常的思想往往不是化为常识,就是沦为乱语。本文通过比较中英文译本与德文
目的: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为益气升阳法代表方,是临床上治疗脾虚泄泻证的常用处方。本实验基于病理组织及营养物质吸收的角度,复制脾虚泄泻证动物模型,探讨脾虚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