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界到土司领地——明朝政府对黔中高坡苗区的开发过程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WEI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中高坡苗区位于明代贵州省城贵阳东南部的苗岭山脊地段,介于贵阳府、都匀府和新添卫、龙里卫之间,面积近一千多平方公里。这里的主体居民是苗族,除了苗族外,还有少数布依族和仡佬族生活其间。明初这片生界不仅对黔中驿路主干线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贵州行省和程番府(贵阳府前身)的设立,对黔中周边地区的稳定都构成严峻挑战。因此明朝廷对这片生界花费了极大气力去强行开辟,进而开发了这一区域。从洪武五年(1372年)到天顺三年(1459年)朝廷积累了87年努力,中间尽管朝廷曾派间谍深入这一区域进行侦查,了解其内部结构,以便日后和平招属,但这一切行动最后均以失败告终。朝廷迫于无奈,只好通过“石门山之战”和“凯口之战”等多次战役,强行开辟了这片生界。从此黔中高坡苗区的大门被打开。随后朝廷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直到明末,朝廷对这片区域的开发依然在进行。这片生界被强制开辟后,朝廷才得以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这片生界的西面顺利设置了程番府。同时朝廷把这一区域划分给周边各土司管理。随后朝廷派出屯兵和移民进驻黔中高坡苗区及周边地区,为开发黔中高坡苗区注入了大量劳动力,这些汉族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汉族移民和当地苗民的共同努力下,黔中高坡苗区的开发进程得以迅速推进。同时中原地区的大量商贩也涌进黔中高坡苗区,促进了黔中高坡苗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黔中高坡苗区与外界的交流。从此黔中高坡苗区才由明初的原始、封闭、落后的野蛮社区逐步过渡到以农业经济为主,商业经济和小手工经济迅猛发展的封建经济时代。纵观明代历史,朝廷对黔中高坡苗区的开发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明代初年朝廷派驻大量屯兵进入黔中地区,进而进入黔中高坡苗区外围开始到天顺“石门山之战”以前,为明朝廷开发黔中高坡苗区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朝廷对这一区域的开发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第二阶段从天顺石门山之战到弘治、嘉靖年间的“凯口之战”,这一时期是明朝廷对黔中高坡苗区的全面开发阶段;第三阶段是从“凯口之战”后到明末,这一阶段是朝廷治理和进一步开发黔中高坡苗区的最后阶段。明朝廷开发黔中高坡苗区的过程从明初开始直至明末,这一开发过程一直伴随明王朝的始终,当明王朝宣布灭亡时,对黔中高坡苗区的开发工程继续由后任的清王朝进行。  同时明朝开发黔中高坡苗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贵州省行政建制的逐步完善而展开。首先是明初朝廷派驻大量屯兵进入黔中地区,进而进入黔中高坡苗区外围,其目的是为了控制黔中地区,在黔中的贵州城设置贵州行省,用大量屯兵来控摄贵州省城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势力,包括黔中高坡苗区的反叛势力。其次是明代中期天顺年间朝廷通过“石门山之战”打开黔中高坡苗区的北大门,并与周边土司联手控制了这片区域,以消除这一区域从南面对明朝势力的威胁,并在黔中高坡苗区西面设置了贵州省首府——程番府(贵阳府前身)。弘治、嘉靖年间朝廷通过“凯口之战”开辟了都匀府,从东面和南面进一步开辟了黔中高坡苗区,控制了黔中高坡苗区东南面。隆庆年间朝廷才将程番府迁往贵州城改名贵阳府。其三是明代后期朝廷对黔中高坡苗区继续进行开发和治理,以巩固其在黔中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完善贵阳府的行政建制,在万历年间建立定番州、广顺州、新贵县、贵定县,崇祯年间建立开州,这些州都隶于贵阳府管辖,从而朝廷在黔中地区完成了省、府、州、县的行政设置过程。
其他文献
根据黏弹性理论及接触力学,对细长轴搓滚加工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受力模型,导出了轴内任一点应力计算公式,该应力由法向分布力引起的应力、切向分布力引起应力、法向集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美国人西藏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西藏观念的形成和嬗变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以上分析来揭示西藏问题在没有国际化或者未完全国际化之前美
本文拟以《皇明祖训》为中心,探讨明太祖的齐家治国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皇权政治与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与时代背景下,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家事之治理与王朝国运之兴衰往往有着千
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都以中原为核心,边防则以长城沿线为重点。东南地区往往是统治的薄弱区域,因此这些地区的人民也往往被称为“贱民”。这里与中央王朝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