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长春“满铁附属地”作为一个特殊的城市地域,其规划建设是在殖民地背景下呈现出的畸形发展,具有空间形态和文化层面上的特殊性。研究长春“满铁社宅”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及建筑内外空间布局等特征,是我们更深入了解近代长春城市与住宅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重要环节。日本政府于1906年11月在东京设立“南满洲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名称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经营南满铁路。并在长春头道沟和二道沟之间强购了约5.5km2的土地,开始规划建设长春“满铁附属地”。“满铁”建立之初,首先在大连、奉天、长春3市统一建设了社员住宅,长春“满铁社宅”初期建设于1909-1910年建设完成之后随着“满铁”不断的发展壮大,大量的移民不断涌入,其中以庞大的铁路职工为代表,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住房压力。为了满足殖民统治的需要,“满铁”开始了大量社员住宅的投资和开发。在经历了初期的建设之后,随着附属地范围的不断扩大,“满铁社宅”也不断扩大建设范围。虽然“满铁”没有最终完全实现当初制定的住宅供给计划,但是在其附属地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逐步确立了一整套的住宅供给系统,也就是社员住宅的分配标准。这种供给系统的标准按照“满铁”职工的地位及住宅质量等级进行划分,主要包括:住宅面积、居室规模以及采暖和浴室的配置等方面。本文共分为4个章节。主要在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发展背景下详细论述了长春“满铁社宅”的形成过程、分类标准、建筑室内外空间特征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并通过实地探访、测查,综合大量历史史料、图表等,对长春“满铁附属地”社员住宅的建筑及空间特征进行剖析和研究。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目前长春留存下来的“满铁社宅”数量越来越少,笔者也就此问题阐述了相关的延用保护意见和建议。总体看来,在“满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建设起来的社员住宅,受到了当时新思想的影响,无论在住宅的总体布局上,还是内部空间的技术措施上都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这些带有殖民地特征的住宅风格特征鲜明,对近代长春乃至东北的城市建设影响颇深,有一定的历史与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