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大鼠小肠粘膜、肠壁血流量和肠组织氧合的改变,探讨大黄保护肠粘膜微循环的可能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56只,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大黄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模型,大黄治疗组在CLP造模前给予大黄(50mg/kg)灌胃,2次/日×2日,其他组给予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模型制备后24小时用moorFLPI散斑血流实时成像系统检测小肠粘膜、肠壁的血流量;用ELISA方法测定肠组织匀浆上清液乳酸和丙酮酸浓度并计算乳酸/丙酮酸的比值;用明胶墨汁灌注+HE染色显示肠粘膜毛细血管,并计算微血管面积(MVA);免疫组化检测肠粘膜毛细血管CD31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与脓毒症组(2020.3±353.4)比较,正常组(2799.4±370.6,p<0.01)、假手术组(2514.2±484.9,p<0.01)、大黄治疗组(2653.0±284.0,p<0.01)大鼠肠壁血流量较高(血流单位pu);(2)同样,与脓毒症组肠粘膜血流量(1662.6±462.0)比较,正常组(2548.2±336.5,p<0.05)、假手术组(2514.0±565.1,p<0.05)、大黄治疗组(2383.2±834.9,p<0.05)血流量较高(血流单位pu)。(3)与正常组(0.52±0.05,p<0.01)、假手术组(0.43±0.04,p<0.01)和大黄治疗组(0.50±0.02,p<0.01)相比,CLP脓毒症模型组(0.64±0.03)小肠组织乳酸/丙酮酸比值增高。(4)与脓毒症组大鼠(3.68±1.13)比较,正常组(6.26±0.69,p<0.01)、假手术组(6.04±0.37,p<0.01)、脓毒症大黄治疗组(6.73±1.52,p<0.01)大鼠的单位面积内肠粘膜血管面积明显较高。(5)与脓毒症组大鼠(41.08±5.90)比较,正常组(59.42±5.43,p<0.01)、假手术组(55.08±5.80,p<0.01)、脓毒症大黄治疗组(56.87±6.36,p<0.01)大鼠肠粘膜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计数明显较高。结论:大黄可以扩张肠粘膜毛细血管、减少血栓形成、保护肠粘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肠粘膜功能毛细血管数量,从而改善脓毒症状态肠粘膜的血供和氧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