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青岛市政供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污染状况的采样分析和调查研究,以了解青岛市政供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污染状况及季节性分布,从而掌握目前生活用水有机物二次污染产生的规律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对消费者健康存在的潜在危害。另一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寻找有效控制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水处理模式的研究,以达到既能够保证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指标安全可控,又可将氯化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量控制在较低水平的目的,进而为监督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提供科学数据,为保障广大市民的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水源水、水厂水及管网末梢水进行调查研究,在pH值、游离性余氯浓度、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对主要消毒副产物(四种三卤甲烷和三种卤乙酸)进行采样监测。通过控制氯投入量的干预措施,了解不同余氯浓度下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变化情况,寻找在液氯的投加量尽可能降低的情况下,可达到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水消毒处理方式。实验室检测中卤乙酸指标采用离子色谱法进行检测,其余指标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进行检测,并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法对卤乙酸指标的检测可达到满意的试验效果,RSD<4.56%,回收率范围85.0%-104.0%,与国标法的检测结果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283份水样,2425项检测指标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数据分析研究。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pH值总体变化范围为7.32-8.21,夏季略高于其它季节。水源水和对照水未检出氯化消毒副产物,加氯后的出厂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质量浓度范围为16.7 μg/L~49.7 μg/L,总平均质量浓度为38.7μg/L,管网末梢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质量浓度范围为17.7 μg/L~55.3μg/L,总平均质量浓度为40.5μg/L,管网末梢水中消毒副产物含量总体上高于出厂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含量水平随季节而变化,总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春季40.0μg/L,夏季52.3μg/L,秋季40.5μg/L,冬季30.2μg/L,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夏季三卤甲烷的平均质量浓度约为冬季的2倍,而卤乙酸浓度变化相对较小。目前,青岛市政供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各项指标均未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指标要求,但管网末梢水中一氯二溴甲烷指标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0.2μg/L,含量水平偏高。管网末梢水中来源于学校、医院及社区居民户采集的水样氯化消毒副产物含量水平差异不明显,同样二次供水和常压供水的水样中氯化消毒副产物含量水平差异也不显著。市政供水中卤乙酸含量随季节温度变化相对稳定,而三卤甲烷指标随温度升高含量明显增加。试验表明:当出厂水余氯的浓度冬季在0.4 mg/L~0.5mg/L,春、秋季节在0.5 mg/L-0.6mg/L,夏季在0.6mg/L~0.7mg/L时,既能够减少消毒剂的加入量以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可以起到有效消灭病原微生物的消毒目的。结论:1.采用离子色谱法对卤乙酸指标进行检测,解决了传统的液-液萃取衍生气相色谱法检测效果不理想的难题,同时避免了毒性较大的衍生试剂在使用中对实验人员的毒害及对环境的污染,省时省力,各指标符合测定要求。2.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氯化消毒的过程会导致消毒剂与水中有机前体物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氯化消毒副产物,而未经消毒的对照水样不产生消毒副产物。3.青岛市政供水中各项氯化消毒副产物指标均未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量》的要求。但在现有的水源水水质状况及生产工艺流程下,水厂水经加氯消毒处理后生成的氯化消毒副产物中一氯二溴甲烷指标含量水平偏高,应予以重视。4.减少或避免预氯化,不同季节温度下按照各自适宜的用量投氯,可有效降低氯化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量,从而达到将居民生活用水中有机物二次污染控制在较低水平的目的。5.建议相关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对市政供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同时应加强对水质的日常监测。避免关系到民生的饮用水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我市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