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是在“生态和平亚洲”国际环保组织的支持下,力图通过在对系统采集的干湖盆74个土壤样品进行pH值、有机质、可溶性盐分和机械组成等土壤理化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方法与碱蓬高发芽率的土壤样品理化特征进行比较,划分出碱蓬栽培土壤适宜性类型和适宜性栽培区域,为查干淖尔干湖盆碱蓬种植栽培和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科学参考,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换取较快的生态效益和较大的社会效益。研究结果显示:[1]分析结果来看,pH值和有机质含量对碱蓬栽培的影响不大,几乎所有地点的土壤样品的适宜性都显示好或较好。[2]可溶性盐分含量的分析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地区都是适宜或较适宜的,但红山南侧的红胶泥地带具有明显的不适宜性。[3]机械组成的分析结果来看,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阿尔善矿泉、干湖盆西北侧和东南侧一带,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干湖盆的内缘近水地带。与可溶性盐分含量的分析结果一样,红山南侧的红胶泥地带具有明显的不适宜性。[4]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碱蓬栽培的适宜性土壤区域主要是干湖盆西侧的南北两岸和东南侧地带,不适宜土壤区域主要是红山的第三纪红色泥岩(红胶泥)土壤地带,而干湖盆的内缘近水地带是比较适宜栽培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