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HCC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加上患者多有肝硬化基础、肝功能储备差,以至于仅20%-30%左右的患者可以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1]。目前临床上对不能手术切除或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局部消融治疗(包括微波、射频、激光、冷冻、经皮无水酒精瘤内注射、经皮醋酸瘤内注射)等非手术疗法在HCC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热消融的代表性技术,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具有微创、安全、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等优点,近10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RFA系统由RF发生器、电极针及皮肤电极组成,治疗时在B超或CT等影像学方法引导下将电极针插入瘤体内,产生450-500KHz波长交流电流使电极周围的离子振荡,摩擦产热,温度可达到90~100℃,引起局部组织凝固性坏死。RF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治疗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中小肝癌具有明显的优势[2,3]。但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一次性消融体积有限,肿瘤治疗不彻底,由于“热沉降效应”而导致的血管旁肿瘤组织残余等缺陷,因此很多学者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改进射频设备增加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RFA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来增加疗效。目前研究最多的是RFA联合TACE或RFA+TACE+SPVE(Selec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SPVE,选择性门静脉栓塞),但效果尚不尽如人意。经皮醋酸瘤内注射(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jection,PAI)是通过醋酸直接破坏组织引起组织凝固性坏死。已经有实验证明RFA+PEI在活体状态下有增大凝固坏死区域的协同作用[9,38,39],醋酸和无水酒精相比对细胞和脉管系统有更强的破坏力[30],而PAI有着经皮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没有的优势:醋酸是离子化合物,它不会对组织的导电性产生明显影响,治疗浓度一般只要50%,醋酸形成的坏死范围3倍于等量的无水酒精[42,43]。同时也有文献报道增加RFA治疗区域的离子浓度同样可有效地提高凝固性坏死区域的范围,在注射5%氯化钠后就能引起电极周围温度明显升高[37,46-49]。而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