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流冷却过程控制模型参数智能优化策略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f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卷取温度对带钢的金相组织影响很大,是决定成品带钢加工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层流冷却过程具有强非线性、不确定性、时变的特点,采用传统的基于传热机理和统计分析的建模方式难以满足卷取温度优化控制要求。本文针对层流冷却控制系统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智能建模理论的控制模型参数优化策略,有效地提高了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针对卷取温度控制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层流冷却工艺流程、卷取温度模型和基本控制策略。总结现有系统的不足主要包括:前馈模型仅考虑实际终轧温度的变化,控制精度不高;热流密度的计算公式不能很好反映相关因素与热流密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卷取温度模型没有考虑带钢厚度方向的热传导,使得厚板的控制精度偏低; (2)分析了实际终轧温度、目标终轧温度、目标卷取温度、运行速度、冷却水温、总流量、带钢厚度等参数对卷取温度控制精度的影响。针对它们之间存在的严重非线性关系,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卷取温度预测模型,用预测卷取温度与实际卷取温度的差值作为前馈模型的输入,有效地提高了前馈模型的控制精度; (3)针对传统基于多元回归的热流密度模型计算精度不高,不能很好反映相关因素与热流密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热流密度模型。离线仿真结果表明BP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小于回归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有效地提高了热流密度的计算精度; (4)考虑带钢内部的热传导,建立了基于线性回归的表面温度修正模型,对实时采集的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进行补偿,提高了厚板的控制精度; (5)实现了控制模型参数智能优化算法和模型自适应算法的工业测试运行。 运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层流冷却过程控制模型参数智能优化策略有效地提高了带钢头、中、尾部卷取温度的控制精度。
其他文献
随着IEEE802.11系列标准的发展和完善,无线网络的应用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开始使用无线设备,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d Hoc网络作为一种没有基础设施支持的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快速而广泛地传播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其中利用图片传递信息尤为常见。特别是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日益强大之后,社会上对图片的篡改
随着网络以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对等计算(PeertoPeercomputing,简称P2P)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等网络系统中,每个节点都拥有对等的功能与责任,节点之间的通信是直接对等的
在主动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中,规则子系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准确判断一组主动规则的行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主动数据库的主动行为恰恰是通过主动规则机制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网络多媒体应用的普及,基于因特网的视频通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的因特网提供的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因特网带宽有
伴随着航空航天及电子光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发展国民经济和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遥感图像数据量大,信息量较多,价值昂贵,传输
Peer-to-Peer系统(简称P2P系统)以其分布式管理、高效路由、容错性强和可扩展等优秀性能给信息社会带来一股新的活力。本文分析P2P网络中一些常见但却不易解决的问题,在网络
随着3D扫描技术的发展和被广泛应用,获取物体表面的高密度采样点集合成为可行。传统的处理技术是将物体表面的采样点集合,“点云”,首先转换为三角形网格模型的表示,然后使用基于
企业的集团化带来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使企业面临更多的管理问题及经营风险。新的挑战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拥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的
时钟同步问题是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的一个经典的问题,是分布式计算中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个问题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