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高体质指数人群在不断增加,与高体质指数伴随而来的近端胃癌患者也在逐渐增加。全胃根治性切除术依旧是治疗近端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既往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行全胃根治性切除时,空间狭小,手术难度大,往往需要扩大切口甚至是开腹手术,手术创伤较大,恢复较慢。目前,微创技术是胃癌手术的发展方向,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一些微创外科技术如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及手辅助3D腹腔镜等被广泛应用于胃癌手术中。由于手辅助3D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自身的某些特性,在狭小空间里进行手术操作有其独特的优势,比较适合高体质指数人群。两者均具备与腹腔镜相同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但手辅助3D腹腔镜技术费用更低,更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本研究将比较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安全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探讨手辅助3D腹腔镜技术在高体质指数人群中优势及其发展前景。方法:选取从2016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间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计44例,按照进行的手术方式分为手辅助组和机器人组,各22例。其中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为机器人组,接受手辅助3D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为手辅助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主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淋巴结阳性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总数、TNM分期﹑手术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患者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再手术率,死亡率等。将所有临床资料及相关数据记录在数据库中。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通过电话或门诊的方式,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15个月并统计术后1年总生存率,主要终点事件为患者死亡或者随访结束。采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高体质指数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辅助组的住院总费用(61542±13313)低于机器人组(70548±96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辅助组腹部切口长度为(6.86±0.56)cm略长于机器人组腹部切口长度为(5.95±1.33)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207±30)min,手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224±30min),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辅助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91±10.20)枚,机器人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0.59±17.07)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中失血量为(113±33)ml,机器人组术中失血量为(106±25)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14±0.48)天,机器人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09±0.2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0.09±6.38)天,机器人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68±1.64)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总住院时间为(16.73±8.67)天,机器人组总住院时间为(14.77±2.7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为(4.15±0.49)天,机器人组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为(4.09±0.2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阳性发生率、术后化疗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并发症有3例,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一例。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腹腔感染。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5个月,手辅助组与机器人组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和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高体质指数患者,手辅助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以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胃根治性切除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相比,学习曲线更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基层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