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大计,在于教育",教育在民族传承和国家兴盛的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师范教育作为群学之基,只有师范教育得到稳定发展,各类教育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是由于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各类教育能否取得成果。民国成立以来,随着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进步,旧式冬烘先生类的传统教师已不能胜任培育新式国民的任务,因而发展师范教育以培养现代化的教师,成为发展近代教育中最为急迫的任务。本文以1928-1937年的河南师范教育为考察对象,具体探究这一时期河南师范教育的发展概况。文章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对这一时期河南师范教育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教师队伍、学生群体以及师范教育内容进行了探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民国时期区域师范教育的研究成果及对河南师范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类综述,阐述了研究河南师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从政治环境、经济因素、基础教育的发展、社会人士的推动等方面对河南师范教育的发展背景做出了分析,并对清末时期河南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简要的概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 1928年至1937年期间河南师范教育的发展与管理,包括各类师范学校的发展、经费的独立与管理及师范学校的管理体制等内容;第四部分主要对河南师范教育的教师群体进行研究,包括教师的整体数量、内部结构、检定制度、教师质量以及教师的待遇和生活状况等内容;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河南师范教育的学生群体,包括学生的数量、内部结构、待遇及就业问题等内容;第六部分主要叙述了河南师范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学生实习、训育管理及会考制度等内容;第七部分为结语,简要论述这一时期河南师范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对社会的作用,并指出其不足之处。1928年至1937年河南师范教育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它不仅为社会培育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人才,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其实施的教育理念和内容,进一步影响到基层民众,对于培养现代化国民,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河南师范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后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