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双壳类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及咸淡水水体,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往往占优势,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近几十年来,由于生境破坏严重,河蚬资源衰退明显。以往关于河蚬的研究多与种质资源或底栖动物生态学相关,而其资源衰退状况、过程及影响因素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以鄱阳湖为主要研究地区,分析湖区不同生境河蚬的资源状况,并进一步评估主要湖泊几十年来河蚬资源变化;研究了捕捞管理下的河蚬种群的遗传特征,并运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我国主要流域的河蚬1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河蚬的资源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对鄱阳湖作4次定量调查,表明鄱阳湖河蚬平均密度为14.98±1.75 ind./m2,生物量为29.80±10.27 g/m2。密度和生物量无明显季节差异,其中密度为2019年10月较高,2019年4月次之,2020年1月最低;生物量为2019年10月较高,2019年7月次之,2019年4月最低。从生境看,鄱阳湖通江水道和主湖区的密度-生物量无明显差异。RDA结果显示,鄱阳湖河蚬现存量主要与水深、总磷、叶绿素a及溶解氧呈正相关,溶解氧对鄱阳湖河蚬现存量的影响最大。2.从种群结构看,鄱阳湖河蚬周年壳长范围为1.82~36.00 mm,种群结构稳定。壳长-体重符合幂函数关系,幂指数b值为2.479。基于周年壳长频数数据,采用ELEFAN I技术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曲线,渐近壳长L∞为37.28 mm,生长系数K为0.46/year。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56 year,寿命tmax为6.5 years,生长表现指标Φ’为2.81。进一步分析表明,总死亡系数Z为1.15/year,自然死亡系数M为0.85/year,捕捞死亡系数F为0.30/year,利用率E为0.26。3.调查了鄱阳湖流域2种捕捞压力下8个区域的河蚬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河蚬平均壳长为19.05±4.95 mm,生境类型对河蚬大小无显著影响。湖泊生境的河蚬密度和生物量高于周围生境,但密度相似时,周围生境的生物量大于湖泊生境,湖泊河蚬个体小于周围生境。4.基于线粒体COI分子标记研究了鄱阳湖流域河蚬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湖泊生境河蚬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周围生境,其两种生境的遗传结构相似,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谱系。从遗传分化结果看,周围生境河蚬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湖泊生境的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失配分布和中性检验分析显示河蚬种群没有经历种群扩张,说明河蚬种群状态稳定。5.基于线粒体COI研究了中国主要流域的13个河蚬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单倍型数目范围为4~12,其中鄱阳湖和甬江的单倍型数目最多。单倍型多样性范围为0.424~0.878,其中微山湖种群最高。核苷酸多样性范围为0.00230~0.04694,其中微山湖种群最高。系统发育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显示中国主要流域的13个河蚬的地理种群未形成明显的地理谱系。遗传分化结果显示13个河蚬的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显著。中性检验和失配分布分析显示13个河蚬的地理种群未经历种群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