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腐败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腐烂”,《汉书·食货志上》这样定义腐败“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腐败原是生物界的名词,泛指食物腐烂后不可食,后来引用到社会学定义那些用公共权力而谋求私利的行为。廉政是与“腐败”相对立的,是政党建设不可不提及的政治名词,意指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设约束公共权力,防治腐败行为的发生。刘少奇是中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廉政建设,防治腐败有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曾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和革命环境中尝试过廉政制度的建立,以纯洁革命队伍,提高革命队伍的公信力;在不同场合和重大历史会议上也数次提出廉政制度的建设,要求共产党员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廉洁自律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多次强调廉政制度的建设,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提出了很多约束公共权利、加强权利监督、和谐干群关系、惩治贪污腐化的措施,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中严肃党纪、治病救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论文的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探求刘少奇廉政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索在刘少奇的人生历程中对其廉政思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从一个热血少年成长为一个众人景仰的领导人,从严格要求自身到制定制度纯洁革命队伍的蜕变,期间有自身的努力学习,有革命环境的磨练,更有自己在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和摸索。通过研究可以为今天领导人如何在名利、金钱、美色等的诱惑下保持警醒和廉洁提供借鉴。第二,探求刘少奇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根据刘少奇长期从事的领域,探求刘少奇廉政思想的主要关注点。刘少奇的廉政建设,在党的历史上不断纯洁了革命队伍,提升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而且也丰富了倡廉的内容,把反腐的触角延伸到了公权管理的各个领域,提高了制度对腐败的约束力。第三,结合当下反腐倡廉的新特点,分析刘少奇廉政思想的现代启示。当下部分领导人的贪污腐化和不作为,深深刺痛了民众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滑坡。领导人行政素养的提升,做到廉洁奉公更显迫切,廉政制度的完善和反腐政策的执行成为刚性需求。面对新形势,习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结合刘少奇廉政思想可以为中国共产党强化自身提供有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