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中的微塑料(粒径<5 mm)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近年来已逐渐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微塑料分为初级来源和次级来源,这些微塑料源可随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中。因此,污水处理厂成为微塑料的一个重要的“汇”。微塑料由于其粒径小、密度低等原因不易从污水中分离去除而随尾水进入到河流生态系统中。被截留的微塑料,随着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而可能再次进入环境中。此外,微塑料由于其数量多、分布广且易于被水生生物体摄食,构成生态风险。目前针对漓江水环境微塑料的分布与来源等基本信息不清楚,微塑料污染对漓江生态系统健康危害的机制了解甚少。而探讨漓江水环境中微塑料的类型、来源、丰度和迁移及累积过程可为研究微塑料在河流淡水环境中的分布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将采用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案。对桂林漓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的污水处理厂、漓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污泥堆肥厂和农业土壤开展调查和进行样品采集,实验室内通过消解、分离、观测和表征等手段对样品中的微塑料进行分析和鉴定。综合分析上述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探讨污泥基肥料的应用对农业土壤微塑料污染的影响,以及评估漓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污水处理厂污水和污泥的分析结果表明,5座污水处理厂进水和出水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0.1-12.8 items/L和0.007-1.96 items/L,总去除率为54.3%-95.6%。污水中微塑料形态均以薄片和纤维为主,粒径以0.5-5 mm为主,聚合物类型以聚丙烯和聚乙烯为主。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微塑料丰度与服务人口,第三产业密切相关。污泥中微塑料丰度为0.25×10~3-5.16×10~3 items/kg。污泥中微塑料形态均以薄片和纤维为主,粒径以0.5-5 mm为主,聚合物类型以聚丙烯和聚乙烯为主。污水出水中微塑料日排放量为(1.4×10~5-1.96×10~8)个,污泥中微塑料日排放量为(2.6×10~5-3.6×10~8)个。污水处理厂成为漓江流域环境中微塑料的一个重要的“源”。漓江桂林市区河段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漓江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丰度范围在0.13-1.50items/m~3。野生淡水鱼中微塑料的检出率为81.0%,微塑料丰度为(0.6±0.6)items/individual。表层水体中薄片状,有色且粒径>0.3 mm的微塑料占主导地位。野生淡水鱼中纤维状,有色且粒径>0.3 mm的微塑料占主导地位。表层水体中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主要包括聚丙烯-聚乙烯共聚物和聚乙烯,而野生淡水鱼中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主要包括赛璐玢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当地码头以及船舶通航可能是漓江水环境潜在的微塑料源。此外,浮游生物网和水泵直接采样方法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为了确保采样的质量和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可比较,建议同时采用浮游生物网和水泵的采样方法。污泥基肥料改良土壤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土壤中微塑料丰度与污泥基肥料的施用密切相关,柑橘园种植田A和B在每年施用污泥堆肥30 t/ha和15 t/ha后,土壤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545.9 items/kg和87.6 items/kg,高于未施用污泥堆肥的对照种植田C(5items/kg)。在种植田A和B土壤蚯蚓中也检出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1.8 items/individual和0.4 items/individual,而在对照种植田C土壤蚯蚓中未检出微塑料。因此,推测污泥农用是微塑料进入土壤的一个潜在途径,并进入土壤生物,进而影响微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