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射频消融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但严重的并发症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心房-食管瘘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中少见但极严重的并发症,伴有极高的死亡率。术前了解左心房、肺静脉、冠状窦等结构与食管的解剖关系,能够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多层螺旋CT探讨食管与射频消融相关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射频消融术的顺利进行提供解剖学依据,进而有助于消融术式及能量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成像的100例患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名资历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以下径线值进行测量:食管外缘至4个肺静脉口最短距离;下肺静脉水平食管最大径、胸廓前后径、左房最大前后径;在食管与冠状窦(CS)/心大静脉(GCV)接触或距离最接近处分别测量GCV直径和食管壁厚度、CS口直径、食管与CS口的距离;评估食管外缘至各肺静脉与左房径线、食管最大径及胸廓前后径之间相关性。观察食管与左心房间是否有脂肪垫及脂肪垫是否连续,测量脂肪垫的厚度。依据以上测量数值,按照以下2种分类方法将患者进行分型:(1)根据食管心房段与左右肺静脉的距离将食管分为1、2两型,二者又各自分成a、b、c三个亚型。(2)根据食管与冠状窦是否直接接触分为A、B两型。分别记录以上分型患者人数。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对食管至肺静脉的距离与左房前后径、下肺静脉水平食管最大径及胸廓前后径进行相关性分析,仅食管至左上肺静脉的距离与胸廓前后径、食管至左下肺静脉的距离与食管最大径、食管至右上、下肺静脉的距离与左房前后径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23、0.36、0.25(P<0.05)。食管外缘距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最短距离分别为7.27±3.44mm、5.14±4.06mm、24.36±8.21mm、13.22±6.82mm。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食管距各肺静脉的最短距离进行分组,1a型57人(57%),1b型19人(19%),1c型4人(4%),2a型5人(5%),2b型15人(15%),2c型0人(0%)。各肺静脉与食管间距离为1型关系的个体与左肺静脉关系较为密切。存在2型关系的个体与右肺静脉关系较为密切,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有交叉(即2例1型患者的食管与右下肺静脉的距离小于5mm,4例2型患者食管与左上肺静脉的距离小于5mm)。按照CS/GCV与食管是否接触进行分类发现:在入选的100例病人中,1/4(25例)的患者CS/GCV与食管紧密毗邻,而在二者不接触的病例中,食管与GCV的距离为3.34(1.03~14.71)mm。A组CS口直径为12.52±1.99mm,GCV直径为7.55±1.77mm,食管-CS口距离为15.1±4.4mm,与GCV距离最近处食管壁厚度为3.38±1.03mm;B组CS口直径为13.17±2.85mm,GCV直径为8.25±2.39mm,食管-CS口距离为20.05±6.06mm,与GCV距离最近处食管壁厚度为3.47±0.90mm。食管-CS口距离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而CS口直径、GCV直径与食管壁厚度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走行各异,应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合理分型,有助于对食管与肺静脉、左心房、冠状窦的关系的进行解剖学评估,在射频消融术前充分了解食道精细的解剖学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比邻关系,对射频消融术前定位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