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温域条件下纵坡段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预估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沥青层的永久变形是纵坡段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沥青路面沥青层的永久变形降低了道路的平整度,导致行车舒适性下降,雨天容易引起水漂,影响行车安全。中国高速公路纵坡段绝大多数都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具有较强的承载力,导致沥青路面永久变形主要集中于面层;车辆在纵坡段,车速较低,荷载与路面作用时间较长,导致纵坡段沥青路面更容易发生永久变形。本文从全温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温、中温及低温对沥青层永久变形的影响;研究了沥青路面全年轴载分布特征;结合室内沥青混合料动态蠕变试验,建立了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应变预估模型;采用ABAQUS有限元建模,分析了移动均布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沥青层结构偏应力分布规律,建立了纵坡段沥青路面的偏应力预估模型;考虑温度分区和轴载分级,构建了基于叠加原理的纵坡段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预估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从全温域温度分布角度出发,由沥青路面全年温度分布频率和沥青层温度沿深度的分布曲线作为控制指标,从而实现了温度对沥青路面永久变形影响全覆盖研究。以太行山高速西阜段沥青路面作为研究对象,将5℃作为温度间隔,将沥青路面全年温度划分为若干个温度区间,采用公式计算出沥青路面全年温度分布频率,并绘制出沥青层温度随深度变化的分布曲线。
  (2)通过太行山高速西阜段交通量的收集和实地轴载调查,提出西阜段沥青路面交通轴载分布频率;得到了西阜段高速公路的方向分布系数、车道分布系数、轮迹横向分布系数,并将车的类型划分为13种。设置轴载范围1t~20t,每1t划分为一个轴载等级区间,进而明确不同轴载等级的分布频率,为后续研究提供交通轴载分布数据支撑。
  (3)通过三轴重复荷载永久应变试验,建立了AC-13、SMA-13、AC-16、AC-20、AC-25典型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应变预估模型,相关性系数都在0.91以上,拟合效果良好。
  (4)采用SPT试验仪测试了AC-13、AC-20、AC-25、SMA-13四种不同类型混合料的动态模量,由西格摩摩德型函数,采用origin拟合获得了四种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方程,拟合结果与试验结果结合良好,相关性系数都在0.93以上,为后续的纵坡段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预估提供动态模量数据支撑。
  (5)建立了纵坡段沥青路面的偏应力预估模型。采用ABAQUS软件建立纵坡段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典型纵坡段沥青路面结构沥青层偏应力变化规律,分析了行车速度、纵坡坡度、轴载、基层模量、基层厚度、面层厚度对偏应力的影响。
  (6)建立了全温域条件下纵坡段沥青路面沥青层永久变形预估方法。以容许永久变形15mm为临界值,针对太行山高速西阜段,考虑温度分区和轴载分级,基于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到西阜段沥青路面容许永久变形使用年限为9年。
  (7)提出了全温域条件下纵坡段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预估简化模型。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构建了沥青路面沥青层永久变形量的平均值与荷载作用次数的关系式,从而为快速预估纵坡段沥青路面的永久变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其他文献
在城市交通路网中,交叉口是道路关联的重要节点,其运行状态相当重要,交叉口的拥堵情况极易传播到路段上,严重时甚至会波及整个路网,因此,对交叉口交通状态判别方法进行研究,能够为交通管理与控制提供决策依据,那么便能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目前交叉口交通拥堵的情况,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本文以城市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信号交叉口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对交通流参数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
学位
薄层罩面技术凭借其突出优点,成为了各预防养护技术中最具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同时顺应了我国公路行业从公路建设到公路养护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道路工作者的青睐。对施工期间薄层罩面的温度散失特性进行研究,就能从理论出发,结合其实际情况,从压实温度的角度,对碾压作业的组织提供指导,确保薄层罩面的碾压质量,也即是保证了薄层罩面良好的路用性能。  本文基于传热学理论,使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
SBS作为如今最为常用的沥青改性剂,不仅具有良好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和耐负载能力,还有着较好的低温抗开裂性能和耐疲劳性,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SBS与沥青容易发生离析分层、储存稳定性较差、制备工艺相对严格等缺陷,并随着现代交通的高速发展,交通轴载重、流量大、行车速度快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导致单一的改性沥青已经难以满足现状。而APAO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且制备工艺简单,与沥青极易融合,不易离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已经进入维修、养护阶段,早期道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面临着整修、改建。由于路面各层损坏程度不同,使得基层和面层的破坏厚度不一样。再加上结构层面位置关系,基层破坏后需将面层全部挖除;若基层部分损坏,应保留良好的基层厚度,挖除损坏的基层和面层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得到数量不同的两种旧料。本文结合实际道路铣刨厚度不同所产生不同掺量配比的两种旧料情况,对RAP与旧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复合冷再
城市道路路面高温是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路面损坏和道路使用寿命减小的主要“元凶”。保水半柔性路面具有良好的保水降温性能和路用性能,通过吸水蒸发降低路面及近地面大气温度,且施工简便易操作,既经济又绿色环保,若在市政道路、人行道和城市广场等场地大规模推广,将是极大程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建设“海绵型”城市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修复城市生态结构和构建绿色、和谐、生态、安全的城市居住环境提出新
交通环境感知技术是智能驾驶系统的重要环节,是行车控制和决策的基础,实时、准确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给智能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相比于激光雷达传感器,基于机器视觉的环境感知技术具有造价低、感知信息量丰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和目标检测领域,为智能车的环境感知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光照、天气、道路类型的变化容易对视觉图像造成影响,导致算法的精度和实时性不足,因此,智能车辆无法通过单一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普通民众相比,弱势群体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为严峻。解决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瓶颈。同时,居住与交通作为现代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生活质
在“十三五”规划下中国建设工程延伸至西部城市,西部城市建设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形多山多丘,山区的复杂地形下多以公路桥隧组合建设作为西部地区主要工程建设特点,建设期间铺设施工便道起到通往施工现场的运输交通通道的作用,由于道路使用者类型、地形环境和施工周期较长等特点导致便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道路使用者即驾驶员出发基于眼动特性对施工便道行车安全性进行研究。  驾驶员通过视觉获取道路信息
学位
目前,我国沥青乳化剂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品牌众多,但是品种较少。在常用道路沥青乳化剂中,普遍存在工作性不稳定、质量控制手段不完整、配方存在缺陷等问题,不利于道路施工。因此,为了提高路用沥青乳化剂的工作性能,探究一种可行可靠的乳化剂设计方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MD)模拟技术探究了阴离子沥青乳化剂在矿料表面的界面活性。选择石灰岩和玄武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碳酸钙、二氧化硅)
论文以研发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为主线,从配制适宜的丁苯胶乳聚合物入手,分析了丁苯胶乳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适用性,揭示了丁苯胶乳水在泥砂浆内部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了丁苯胶乳砂浆的流变特性,建立了丁苯胶乳砂浆的流变模型及流变方程,揭示了丁苯胶乳对砂浆粘弹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证实了丁苯胶乳对砂浆孔结构分布、弹性恢复性能、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在新材料开发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丁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