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纠误反馈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是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它一直是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国际二语教学界对纠误反馈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富;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界,针对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纠误反馈的研究显然还不够。本文通过对CIEE上海学习中心的部分课堂教学录音和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就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纠误反馈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课堂录音资料表明,参与调查的教师们对大多数的偏误给予了即时的纠误反馈,并且取得了学生较高的理解回应。总体来说,教师们对“重述”这种纠误方式的使用率最高,但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中,初级班教师对“重述”的使用倾向性非常明显,中高级班教师对各种纠误方式的使用则较为平均。从偏误类型来看,教师对出现得最多的语音偏误给予的纠误反馈不够充分,对语法偏误的纠正则过于依赖“重述”,效果不佳。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师的纠误反馈集中在串讲和机械操练两个环节,交际真实性低。问卷资料表明,教师对纠误方式的使用与学生的喜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中高级班的焦虑度略高于初级班;重述能明显降低学生焦虑度,而元语言反馈、引导和明确纠正则较为明显地增加学习者的焦虑度;学习者的性别与汉语课堂焦虑度并无显著相关性。根据对课堂录音资料和问卷资料的分析,提出以下教学建议:要重视对语音偏误的纠正,将重述与对发音规则的讲解和演示相结合,便于学生模仿和体会;纠正语法偏误时教师应适当加以明示,并稍加解释;在串讲和机械操练环节,教师应注重交际的真实性,淡化“操练”的形式;在交际练习阶段,应将流利性和准确性结合起来,运用多种纠误方式刺激和鼓励学生对语言形式加以注意;对于男生和女生,应当同样注重其个性特点和汉语水平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纠误反馈方式,而不应当以其性别来决定采取何种纠误反馈方式;要重视中高级阶段的纠误,强化对基本偏误的纠正,弱化或防止“化石化”现象。本文的创新和特色主要有以下两点:1、从偏误类型与课堂环节两个角度分析对外汉语课堂纠误反馈情况。2、对纠误反馈方式对学习者焦虑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