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性别差异问题以及教育在改善收入差异中的作用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对工资性别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女性的职业发展,更有助于推进整个社会性别平等以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只有通过研究并找出造成工资性别差异的真正原因(究竟是男女之间人力资本或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还是就业市场上存在性别歧视),才能提出正确有效的消除不平等的政策和建议。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路,基于2011年CHNS的调查数据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教育回报率性别差异以及工资性别差异的成因。Mincer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教育对于改善个人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女性就业者而言。同时,女性就业者的教育回报率是显著高于男性就业者的。分位数回归的结果也显示,在各分位点上女性就业者受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均大于男性就业者受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这表明教育对男性和女性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是不同的。OB分解的结果说明歧视是形成工资性别差异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男性就业者的平均工资显著高于女性就业者,而随着学历水平的提升,工资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同时,随着学历水平的提升,女性就业者所受到的歧视程度越来越小,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大学及以上)的女性就业者面临的歧视大大低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就业者。从歧视占总工资差异的比例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女性就业者所面临的歧视程度约为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就业者的2倍。Melly(2006)的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就业者在中低分位数上工资性别差异最大,表现出明显的“粘地板效应”。在0.6以下分位点上系数差异都要大于总差异,这表明对低收入就业者而言,女性的生产效率特征要优于男性就业者,工资性别总差异主要是由系数差异引起的,即雇主对男性和女性施行不同的工资结构,而这部分差异可归结于歧视。从工资性别差异的构成来看,由歧视因素造成的工资性别差异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渐减小,但其比重依然很大。本文的研究结果反映了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女性所面临的工资歧视问题,为科学有效地制定就业制度和工资制度,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