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生态幸福观进行探析时,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为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幸福的思想。进而阐明自然与人类幸福之间紧密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幸福观。这个探寻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幸福观,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是最基本的理论来源和文本依据。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然的态度,自然的先在性是无可否认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成为了人的对象。社会作为人的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决定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许多次通信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对环境污染问题和工人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的关注,他们预见到了资本主义对生态幸福的破坏。在马克思的预想中,社会主义有利于生态幸福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理想的未来社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幸福观建立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面对日渐突显的工业污染和资源紧缺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进一步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大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西方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对生态正义的破坏。同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辩证法的作用。在一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辩证法是其理论的核心。他们继承了马克思的辩证法,并发展出了自然和社会辩证法。另外,他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理论中关注到了人的实践对人本身、对生态环境的强大作用以及人的价值。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然先在性的肯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新解,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引向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将原本的控制自然观引向了解放自然观。他们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指出了生态环境的优质美好与人类生活幸福之间的必然联系,将人类幸福扩展到了生态维度,提出了生态幸福观。本文的最后一章则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三十余年的社会发展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幸福观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幸福观进行探索与认识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幸福观的本质是人道主义的完善和自然主义的完善的统一。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自由劳动是实现路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要条件。中国的“两山”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幸福观在中国新时期的具体发展成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论在习近平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关系的阐述中就得到了体现。“两山”思想对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事业,对构建具有生态幸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方面,“两山”思想为浙江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变和统筹模式转变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幸福观在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浙江实际省情后率先得到的实践经验。这也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幸福观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让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幸福观的研究回归到对现实的关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