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费罗,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集大成者之一,戏剧家、翻译家、旅行作家,新英格兰文学的翘楚,是“世界文学”与彼时新兴的美国本土文学联结的枢纽。朗费罗的诗尚道崇德,辞畅意达、韵律优美,乐湛民心,因缘际会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界所传习的首批西方资源之一。本文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审视探究朗费罗诗歌的踪迹及其(在美国)境内外的影响流布,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效用。论文由八部分组成。绪论回顾了本选题中西研究现状的同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意义等。第一章阐述了朗费罗诗歌理论与他的民族文学观、世界文学观。朗费罗“以诗论诗”,遍历诗歌创作论的各个侧面,为美国诗学建构贡献自己个性化的尝试。朗费罗的方法与目标形成了文体回环的意趣,既秉承了欧洲文化诗学的传统也具有中国诗论的言路。其次,笔者讨论朗费罗的诗歌艺术,它涵盖了朗费罗诗歌的文体、意象、风格、技巧等;再次,本章还讨论了朗费罗诗歌理论中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观,他提出“文学民族化,但是世界化更好”的观点超越其时代与文化语境,具有前瞻性。第二章聚焦于朗费罗诗歌创作与欧洲文学的渊源。欧洲文学是朗费罗诗歌理论与创作成熟的宏阔背景。笔者主要讨论了古罗马的贺拉斯、意大利的但丁、德国的歌德以及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三章阐释朗费罗诗歌经典化及其在美国的影响。美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美国文学史家对朗费罗的完美书写积极推动朗费罗的声誉在美国的流布。在世界文学视野下研究朗费罗,朗费罗是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其后又成为美国后继文学发展的源泉之一:狄金森、惠特曼、弗罗斯特、海明威、福克纳、薇拉·凯瑟等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朗费罗诗歌传统的熏染。第四章研究朗费罗诗歌在中国的影响,主要研究郭沫若、赵萝蕤、胡适、穆旦等对朗费罗诗歌的译介。论文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有很强大的外源性,世界文学共同体中不同的“他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必要的镜像,中国文学也以自己的审美先行结构主动选择、撷取世界文学的因子,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第五章探讨朗费罗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形塑。笔者讨论了朗费罗诗歌创作中的中国题材以及他对中国的乌托邦想象。朗费罗的形象建构是通过中国文学史家、作家、翻译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他的“君子”形象契合中国儒家思想的内涵。论文以吴宓对朗费罗《伊凡吉琳》作品中形象的改编为个案研究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完成对朗费罗诗歌的形象塑造。第六章研究朗费罗诗歌在新世纪世界文学接受史中的地位涨落与未来的展望。论文从世界文学的视野探析了“矮化朗费罗之战”去经典化因由,寻找不同时期朗费罗接受效果变迁的源流。当下的世界诗坛依然需要借鉴朗费罗诗歌传统,构建多元而可持续的文学图景,从而引导当代诗歌在创新的焦虑与守成的持重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论文结语指出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后续研究设想。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朗费罗汲取欧洲文学、亚洲文学的精髓,体现一种新理性精神:尊重他者、兼容并包、开放实践、确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在世界文学背景下,探究朗费罗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共生与互动关系,有助于为中国文学从边缘文学走进主流文学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系。2.从世界文学新建构的学术史背景出发,论文发现正是朗费罗文学世界性因素使他走出美国,走向世界。他的双向建构既包含对世界性因素互文性吸收,也包含了朗费罗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馈。朗费罗是世界文学时间轴上的重要节点,既是先前世界的结果,又是随后世界的原因。3.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审视朗费罗,这位美国作家的形象必然产生“同情”的效果:既是一位友好的美国绅士也兼具中国文化品质的君子。4.当下的世界诗坛需要朗费罗诗歌传统来校验诗歌的创新的方向。写作在根本上是为世界守成。世界文学敬奉普遍的人性,只有超越个体生命的意义的作品才能获得世界文学的声誉。朗费罗诗学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形式在21世纪测绘与构建新的世界文学图景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特征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