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传统金融机构留下的市场空白,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产业融合、效率提升以及全新的客户定位,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从政策上来看,互联网金融在2014年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窗口期;从市场角度看,中国金融体系的成本及效率等问题,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从产业角度看,互联网技术对各产业的渗透促进了效率提升,拓展了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呈现多模式迸发的势头,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是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第三方支付以及互联网融资。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哪些因素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将为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首先理论的总结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些因素,再以这些因素为基础,选择全国30个省份为样本,5个层次20个指标构建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分别是:(1)经济基础评价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收入、第三产业占比;(2)金融市场评价指标:金融业活跃度、金融业增加值、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3)互联网环境评价指标:3G电话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化指数、教育支出等;(4)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技术创新指数、科技研究经费支出、财政收入等。确定样本和指标后,使用spss基于因子分析模型,对这20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出各样本省份的综合得分,得出我国各区域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接下来通过因子分析中提取的三种主成分,消除原先多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对三种主成分进行回归分析,挖掘出影响互联网金融不同因子的影响程度。由此本文得到了以下结论:(1)广东省依靠各项指标的全国最高水平,占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综合水平的第一位;全国前五的地区为北上广江浙,这些地区为我国公认最发达的地区,它们具有全国最优质的经济金融环境、互联网环境,还具备相关政策优势;青海省排在评分的最末尾。(2)互联网环境和技术创新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加大科研创新经费投入,加快创新发展,提升网络普及率及3G电话用户数,互联网金融的产值将显著提升;各地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对互联网金融有着次重要的影响,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金融业产值和金融从业人员数量,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与互联网金融的产值呈正相关;教育支出、高校在校生人数和律师人数的增长能够为互联网金融把控风险,也能提高互联网金融的产值;传统金融机构的储蓄投资转化率与互联网金融产值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