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汇率沟通的有效性与作用渠道研究——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视角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cuo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以及相应的央行干预手段,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干预和沟通干预是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两种主要方式,但是基于我国更加市场化、弹性更高、双向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交易量快速增长、不断完善的外汇市场现状,外汇实际干预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我国央行开始退出常态化干预,转向沟通引导为主的外汇干预方式。我国央行也多次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要更加注重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管理,加强预期引导,及时主动向市场沟通央行政策意图和市场关切问题,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汇率沟通已逐步成为我国央行管理汇率预期、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央行汇率沟通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点局限:第一,在研究样本上,现有央行汇率沟通的相关研究仍然更多地集中于发达国家,相关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外汇市场;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关于央行汇率沟通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央行汇率沟通的有效性问题,较少关注央行汇率沟通的作用渠道和路径;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央行汇率沟通方面的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主,注重结果导向,从实证结果出发来阐述央行汇率沟通的作用,而很少从理论模型视角探讨央行汇率沟通影响汇率变动的原理和过程。因此,本文基于市场微观结构视角,通过构建外汇市场同时交易模型对于央行汇率沟通的理论基础、有效性和作用渠道展开了研究,力求能够从理论模型出发打开央行汇率沟通微观作用路径和信息揭示过程的黑匣子。本文沿袭已有的研究脉络,从市场微观结构视角围绕央行汇率沟通的理论基础、央行汇率沟通的有效性和央行汇率沟通的作用渠道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日内汇率的形成机制和微观信息传递过程是怎样的,交易商的日内报价和交易策略是如何形成的,宏观基本面信息、订单流和汇率变动之间有什么关系?(2)央行汇率沟通对于汇率水平和汇率的波动性、外汇市场运行会产生什么影响,央行汇率沟通信息的微观传递过程是怎样的?(3)央行汇率沟通对于交易商的汇率预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央行汇率沟通通过信号渠道还是协调渠道来影响汇率?本文希望能够从这些研究问题入手,构建外汇市场同时交易模型,探讨央行汇率沟通的有效性和作用渠道问题,并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视角对央行汇率沟通信息的作用路径和揭示过程加以刻画。本文基于外汇市场同时交易模型框架,按照研究问题逐渐复杂化、模型逐步简化的逻辑依次展开研究。第一,本文在第三章中基于我国外汇市场双交易层级、多交易商、交易商风险厌恶等主要特征,构建了多期三阶段外汇市场同时交易模型,对于日内汇率的形成机制以及日内汇率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后面研究央行汇率沟通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基于Lyons(1997,2001)和Evans&Lyons(2002b)提出的外汇市场同时交易模型框架,丰富了交易商的信息结构设定,并细化了模型参数的设定,求解出了模型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本章在模型中假定每期交易代表一个交易日,其中每期的日内交易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汇市场的零售层级交易,外汇市场交易商分别与各自的流动性需求客户进行交易,并从中获取私有信息;第二阶段,外汇市场交易商基于获取的私有信息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一方面转移客户交易所产生的敞口头寸,另一方面进行日内投机;第三阶段,交易商出于控制隔夜存货风险的需求将头寸全部转移给流动性供给客户,也就是外汇市场的投机者。基于以上模型设定,本章对该模型求解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解,并对日内汇率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汇率变动同时受到宏观基本面信息和微观指令流的影响,指令流通过资产组合效应作用于汇率变动;(2)在日内汇率的形成机制中,存在均衡的交易商报价策略,并且在各个阶段交易商都遵循共同报价原则;(3)在日内汇率的形成机制中,存在均衡的交易商交易策略,并且交易商的交易策略是其与客户交易产生的私有信息的函数;(4)从信息传递视角来看,外汇市场中流动性需求客户的交易信息通过与交易商交易的订单流进入交易商的私有信息集之中,再通过交易商的交易行为引起订单流变化被揭示在汇率价格之中,交易商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充当了流动性中介的角色。第二,本文在第四章中将第三章的基础模型简化为了单期三阶段的同时交易模型,并引入了央行汇率沟通指示器,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视角研究了央行汇率沟通的有效性问题即央行汇率沟通对汇率偏离内在价值的程度和汇率波动性有什么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假定仍然遵循第三章中的三阶段交易规则,并且央行在日内交易开始前对外公布一个公开信息=+/√,为央行汇率沟通指示器,越大表示央行汇率沟通信息的精度越高。基于以上模型设定,本章对该模型求解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解,并针对模型主要参数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央行汇率沟通对于交易商交易强度会产生双向效应,对于市场流动性参数具有提升作用,对于市场不确定性具有降低作用;(2)在央行沟通信息精度高于交易商私有信息精度时,央行汇率沟通信息精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汇率的波动性并使汇率更接近于其内在价值,但是央行沟通信息精度提高所产生的边际影响是逐渐递减的;(3)从信息传递视角来看,央行汇率沟通信息作为市场公开信息进入外汇市场参与者的信息集,进而影响市场参与者的报价和交易策略,作用于外汇市场订单流和外汇资产价格;(4)交易商私有信息精度、汇率内在价值波动性、交易商的数量和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厌恶程度会对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性产生影响。第三,本文在第五章中将第三章的基础模型简化为了单期一阶段的同时交易模型,只考虑第二阶段交易商之间的银行间市场交易过程(也是外汇市场的价格发现过程),同时引入了央行汇率沟通指示器和交易商之间的信息异质性,研究央行汇率沟通信息对于协调交易商之间汇率预期异质性(协调渠道)和降低交易商汇率预期偏离汇率价值程度(信号渠道)的影响。为便于计算和呈现更加直观的结论,我们假定汇率的内在价值为=∑9)4=1)4),交易商的私有信息为4)=4)+4)(i=1,…,n)是完全异质的,央行汇率沟通信息为=+。基于这种模型设定,本章对该模型求解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解,并据此对交易商的汇率预期以及汇率变动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央行汇率沟通信息精度的提高,交易商在利用信息集形成汇率预期的过程中,会增加对于公共信息的利用强度,同时降低对于自身私有信息的利用强度。(2)交易商在更多利用央行汇率沟通信息形成汇率预期时,交易商的汇率预期会更加接近实际的汇率内在价值,同时交易商之间的汇率预期异质性会降低。因此,通过本章对于交易商汇率预期形成的研究我们发现,央行汇率沟通可以同时通过协调渠道和信号渠道作用于交易商的汇率预期,进而影响汇率变动。(3)在存在交易商信息异质性的情况下,随着央行汇率沟通信息精度的提高,汇率水平偏离汇率内在价值的程度和汇率的波动性单调递减,但是递减的速度逐渐趋缓。本文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结合我国外汇市场特征和央行外汇干预目标,运用包含央行汇率沟通指示器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模型系统研究了央行汇率沟通的有效性问题,刻画了央行汇率沟通信息的作用路径和信息揭示过程。由于央行汇率沟通是通过释放信息作用于汇率变动的,运用市场微观结构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央行汇率沟通信息的传递过程、对交易商报价和交易策略的影响、对汇率变动影响的作用机理。(2)运用包含央行汇率沟通指示器和交易商异质性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模型系统研究了央行汇率沟通的作用渠道问题,刻画了央行汇率沟通对于交易商汇率预期形成的影响。基于信号渠道和协调渠道都是从信息角度探讨央行汇率沟通对于市场汇率预期的影响,运用市场微观结构模型展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央行汇率沟通信息如何作用于交易商的汇率预期以及会产生何种影响。整体来看,本文的研究从信息和订单流角度厘清了央行汇率沟通的微观作用过程,填补了央行汇率沟通有效性和作用渠道理论研究的空白,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关于央行汇率沟通有效性和作用渠道的理论模型研究,探讨了央行汇率沟通的作用渠道、作用原理、有效性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初步打开了人民币汇率形成和央行汇率沟通微观作用过程的黑匣子,可以为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此外,本文结合研究结论和我国央行沟通干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帮助我国央行更高效地使用汇率沟通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我国外汇市场,更好发挥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引导作用,使得我国汇率水平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其他文献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法规、政策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并将促进能源转型作为重要的能源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在当前中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以
学位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经济改革和市场自由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不平等和性别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制定并推行促进女性就业和性别工资平等的保护政策,劳动力供需不由市场机制调配,收入分配在性别之间较为均等。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在用人和生产决策方面逐渐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女性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出现显著下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转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将环境治理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局面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2020年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中央进一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
学位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为了满足居民和家庭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提升幸福水平,需要金融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支持。个体的人生幸福包含多方面的涵义,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为金融福祉。相关研究表明有益的金融行为能够提升金融福祉,因此家庭金融行为优化构成了提高个体金融福祉的重要内容。通过金融支持促进家庭良性金融行为决策、有效提高家庭金融福祉是促进金融发展,更是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重要政策落脚点。关于
学位
卫生服务作为社会基础保障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福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福利经济学和平均主义等相关理论,卫生制度应追求公平的目标,并为提高人们的健康而服务。卫生公平理论一般包括卫生筹资、使用和健康公平,筹资是卫生服务的前提,健康是卫生服务的目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卫生体制改革来实现卫生公平的目标,其中保险制度就是其中重要一部分。保险制度为分担个人风险而设立共同责任制,它将通过大数定律保障
学位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衔枚疾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表示“中国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此后,中国人民银行易纲行长就放宽外资准入条件及业务限制进行详细阐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0年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表明,证监会将全力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期促进国内外双循环体系的建设。当前我国资本金融账户开放的重点领域在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这其中开放程度最高的是股票市
学位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破坏对生态、人类健康,并越来越显著的影响经济运行方式以及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全球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各地的气候形态,影响诸如各地的农业生产,每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形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正常运行。一方面,金融政策应当在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发挥主动引导角色。另一方面,经济与金融稳定要求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气候与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践进展的梳理,整理出三大有待深入解答的基础性问题
学位
跨境资本流动会对一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跨境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具有理论和政策意义。现有文献研究跨境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大都是基于“推动-拉动因素”框架进行分析。其中“拉动因素”指资本流入国的国内因素,如经济增速、开放程度、制度质量等;“推动因素”也即全球因素,主要包括全球风险偏好、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增速、国际油价等。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家间金融状况的联动性
学位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的格局下,将更加充分地利用超大国内市场的优势,同时将会继续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些任务的协调完成,涉及到对“三元悖论”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相关政策安排的合理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旨在服务实体经济、平衡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的作用将会得
学位
盈利能力指的是企业利用已有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核心指标。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由传统的核准制逐渐转为注册制,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市场化。虽然注册制不对上市公司设置具体的盈利标准,但却更加强调盈利的持续性和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聚焦到股票市场的表现上,近来也出现了明显的由盈利分化带来的股价分化现象,上市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逐渐加强,行业集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