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脑幕切迹前间隙是颅底肿瘤和动脉瘤多发区,以往是手术的禁区。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各种新的手术入路应用于该区域的病变的治疗,手术全切率提高,死亡率、伤残率降低。合理利用该区域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天然间隙暴露和处理病变,熟悉该区域有关结构的解剖变异关系,是提高该区域病变手术效果的重要方法,是该区域临床解剖研究的重点和新领域。本实验研究在尸头解剖的基础上,观察和测量了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并模拟了三条有关手术入路,探讨小脑幕切迹前间隙病变手术治疗的方法。本实验分为三部分: (一)目的 探讨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方法 在成人尸头标本上观察和测量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小脑幕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其前内侧缘游离,围绕中脑,向前附着于岩尖和前、后床突。小脑幕和中脑之间的空隙称为小脑幕切迹,脑干的前方为前间隙。动眼神经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动眼神经内间隙有动眼神经珠网膜段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形成,动眼神经外间隙有动眼神经珠网膜段、小脑幕切迹缘形成。后交通动脉与动眼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的存在变异,后交通动脉可位于动眼神经的上方(23/30),隔后床突,供应垂体柄漏斗;亦位于动眼的上方,后床突的下方(7/30)。其穿支供应下丘脑、大脑脚。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高度变异很大,基底动脉末端平均高度为0.099±0.0076(0.072~0.342)cm,1/4(8/30)位于基线下方,3/4(22/30)位于基线上方,这是决定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主要因素。Liliequist膜由中脑叶、间脑叶和中间叶组成,分相隔脚间池和视交叉池。中脑叶构成脚间池前下壁,前端附着于漏斗一垂体柄背侧面并围绕垂体柄与视交叉蛛网膜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