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教学领域,教师为了将教与学更好地融合起来,采用了学案这种文本形式。学案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就针对历史教学领域进行了以学案为载体的探索。学案不同于教案,其突破了传统的教案文本,采用了更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文本形式。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和经验背景,课前就让学生进行预习,使同学们提前了解学案的内容,在课前就能对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预习、理解、讨论,学生带着仍有疑惑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自然而高效地进入课堂。历史学案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追捧,但同时也进入一个缺乏创意的阶段。教师编制学案时只是按照传统模块填充,很少在学案中仔细思考并注入新的设想和创意,造成历史学案只有过程没有质量的局面,很难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初中历史学案比较分析》,主要精选22份有关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主题的历史学案,进行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达标反馈四个基本部分的文本比较,对现行学案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改变过去停留在表面分析的研究视角。第二部分《针对现行初中历史学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承接上一章节对学案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归纳和梳理,重点从启发性、差异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四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第三部分《初中历史学案编制的设想》针对某中学初中二年级52人的班级为单位对学案教学进行优化尝试。深入此课学案设计环节,从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案小结、达标反馈等五个环节,依照前一部分归纳出的主要问题,细致优化学案文本。最后,第四部分《优化初中历史学案实施的策略及建议》,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进行深入反思,从而进一步反馈到学案编制以及使用过程。主要研究思路之一是从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案小结和达标反馈等环节入手,重点基于文本分析进行编制,并提供一定的配套实施建议,·真正使历史学案发挥先诱后思,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固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弊端。之二是如何充分以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历史分析能力为基础,为学生营造拓展思维的学案知识环境,巧妙设置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能力。以上两点既是本文着力阐述的要点和目标,也是重要的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