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振兴乡村关键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是由我国根本国情决定的。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化财政支农政策保障。财政支农资金是农村减贫投入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政策,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减贫效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十三五”时期国家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文旨在着眼四川省川北(秦巴山片区)贫困县区贫困状况,从昭化区实际出发,分析昭化区当前贫困现状、贫困根源和减贫成效,以期为贫困地区减贫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对昭化区基本情况、贫困状况和2013-2017年财政收支规模、财政支农资金类型、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及结构、财政支农资金减贫主要方式、减贫效果的深入分析,探索昭化区在农业补贴、农业生产、农村公共服务、专项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农资金政策和投入对农村和贫困农户的减贫效果。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是贫困地区减贫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专项扶贫、基础设施类资金为地区减贫发挥了直接作用,农业GDP的增长有利于减贫作用的发挥,财政补贴类资金为贫困户减贫起到直接作用,农村公共服务类资金为贫困户减贫起到间接作用,减轻了农民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压力,提高了农民精神和物质保障。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管理力度,增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受昭化区自身财力影响,投入过度依靠上级财政补助,从而影响了减贫效果发挥。环境保护类资金减贫效果更具长久性,但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昭化区自然资源状况来看,下一步对乡村区域发展将会带来机遇。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低收入群众增产增收;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大专项扶贫力度,减轻农村整体贫困状况;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条件;强化支农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