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中国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任务。当前,中国城市化理论探索中的几乎所有困惑和实践中的几乎所有难题,都缘于对“城市化本质”的认识不足。认识中国城市化的规律,在各种复杂背景下顺利推进中国城市化,必须从重新认识“城市化本质”开始,进而创新中国城市化的实现途径。本文正是围绕“城市化何以可能”这一主题,在“什么是城市化”的理论认识和“怎样实现城市化”的实践探索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文章共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在“前言”部分,笔者介绍了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对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并提出了文章的基本假设、思路和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在批判继承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化本质进行了重新认识。文章认为,关于城市化本质的现有认识,存在“只观其表、不见其里”的非本质观、“瞎子摸象”的片面观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非历史观等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下,重新认识城市化本质,并提出了“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发展与人类需要满足相互作用和相互构建的社会现象,表现为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向一种新的城乡融合的社会形态的转化过程,其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新认识。这种新的认识,体现了城市化客观性、主观性、过程性和共生性的基本特征。它使人们能从一个更新的角度和更高的层次来理解“什么是城市化”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有助于消除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某些认识误区,为探索更科学合理的城市化途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判断标准。第三部分,文章将研究的触角引入到中国城市化鲜活实践的具体过程中,阐述了城市化实现途径的概念内涵,并分别从城市化人口要素、空间要素和产业要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它们的具体实现途径。首先从人口集聚和人口抑制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人口要素实现的主要途径;其次从单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三个层次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空间要素的实现途径;再分别从第一、二、三产业以及各产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产业要素的实现途径。文章概括了上述三种要素实现途径<WP=4>的基本类型和特征,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之后,文章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国城市化实现途径的两个基本特征:政府主导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但市场化倾向日益明显;各种途径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但存在不协调现象。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城市化实现途径的四个基本因素是资源环境禀赋、历史既有事实、未来挑战和城市化思想,并提出走符合城市化本质要求的新型城市化之路的建议。在“结语”部分,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在于深化了对城市化本质的认识,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之路的政策建议,并总结了研究的不足以及在今后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